影像医生陆崴: 黑白光影里的“侦察兵”

一天阅片数千张 这工作费腰也费眼

陆崴医生

每天阅片数千张,在黑白光影和一帧帧无声图像中发现细微变化,探寻诊断疾病的“蛛丝马迹”……这是影像科医生的日常。他们的名字常常会出现在一张张影像检查报告单上,但很多患者不知道他们是谁、长什么样、为准确给出这份诊断报告又作出过多少努力。宁波市第二医院放射科陆崴副主任医师是该医院100多位影像医生中的一员,参加工作11年,他发现自己白发明显多了,不过他觉得这份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满满。

走进陆崴工作的阅片室,里面静悄悄的,每位影像医生都在对着电脑埋头读片。这是一个费眼又费脑的工作,陆崴作为放射科腹部组的一员,每天要看四五千张影像片,最忙的时候,他和同事们一天要在电脑前坐十几个小时。

打开一位患者的腹部磁共振片,陆崴先仔细看了医生描述的患者主诉,在打开影像片之前,他心里已经对需要重点关注部位有了底。通过鼠标动态翻阅一张张影像片,上百幅不同角度拍摄的影像片在电脑屏幕上动态显示,快速晃动的光影让人眼花缭乱,有经验的影像医生则能在快速变化中准确地判断哪一个光点是正常的血管和组织,哪一个光影是疾病的表现。很快,陆崴发现,在患者肝脏有一个直径2厘米左右的异常信号结节,通过不同成像序列观察这个病灶,他在报告单上写下自己的诊断:FHN(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一种良性病变)。

“很多人以为放射科医生的工作就是‘看图说话’,实际上这份工作并不简单。”陆崴说,影像医生就是临床医生的“眼”,如今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检查,因此影像医生不但要具备影像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全面的临床知识以及临床经验。

“记得在学校时老师跟我们说,要想一眼看出疾病,至少要看过上万张片子,当时觉得很夸张,真正工作了才知道,老师说的一点都没错。”作为放射科腹部组的一员,陆崴平均每天要发出六七十份影像报告,一份报告时间短的要花十几分钟,疑难的报告要20到30分钟,时间就在一张张影像片中溜走,经验也就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1988年出生的陆崴还不到40岁,但白头发比同龄人多了不少,放射科医生的辛苦可见一斑。

当记者问起为什么选择当影像医生?陆崴坦言,这其实是个偶然,当年高考分数正好达到天津医科大学7年制影像专业的分数线,从此他就走上了影像医生之路。

每天吃饭像开盲盒 他回家几乎不刷手机

每一个医生都必须经历失误才能成长,陆崴也不例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接手了一位腹痛的急诊患者,但仔细看了好几遍都没有发现异常,于是给出了一切正常的诊断。好在上级医生在复核时发现,患者的肠道边有一个只有米粒大小的气泡,这就是患者有肠穿孔的表现。之后的手术证实了上级医生的判断,这让陆崴汗颜。这以后,为了让自己提高诊断经验,他下班了也常常留在阅片室里,只为多看多学。

参加工作11年,如今陆崴已经成为能指导年轻医生的高年资医生,在影像诊断上也更加得心应手,常常在医院MDT(多学科讨论)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他曾在肝病患者的片子上,发现胃壁有一段2厘米长的增厚影像,提醒医生为患者做个胃镜检查,果然帮助患者确诊了胃癌病灶。他也曾在胰腺肿块患者的讨论中,精准判断出患者肿块的性质,让患者少挨了一刀。

因为需要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放射科的医生大多有腰椎间盘突出的职业病,也很费眼睛。工作才3年多时,陆崴就曾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和现在年轻人业余时间爱刷手机的习惯不同,为保护眼睛,陆崴在工作之余很少刷手机。

采访到上午将近11点,陆崴接到一个外卖电话,原来他的午餐到了。记者好奇,这是早早给自己点好的外卖吗?原来这是陆崴妻子给他点的,因为他常常忙起来就忘了午饭,妻子每天主动给他点好外卖。陆葳笑称,几乎每天的午饭都是妻子“包办”,吃饭就像开盲盒!

作为影像医生,陆崴只有在做胃肠造影的时候,才会和患者直接接触,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诊断报告单上的一个名字。当记者问他,总是当幕后英雄会不会心有不甘?陆崴说,不需要患者记住自己,只要能帮助患者快速诊断病情,就是影像医生最大的收获。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郑轲 文/摄

2024-04-16 一天阅片数千张 这工作费腰也费眼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47603.html 1 3 影像医生陆崴: 黑白光影里的“侦察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