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领潮:鲁冠球传》读后

□汤丹文

近日,传记文学作品《领潮:鲁冠球传》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冠柏是宁波人,知名作家,曾获三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也是浙江新闻界的老前辈。

鲁冠球,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绕不开的人物。他是万向集团的创始人,中国民营企业的标志性人物。他将只有7名职工、4000元“家当”的乡村铁匠铺,发展成为涉足汽车零部件和清洁能源业的跨国集团。在国内,他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种称号;在国外,他获评200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后来还成为入选全球汽车领域最高荣誉“美国汽车名人堂”的首位中国人。

“一部报告文学作品的成功,一半来自他报告的主人公的成功。成功的作品是作家与传主共同的报告。”陈冠柏先生在接受学者访问时曾这样说道,此言委实不虚。而另一个关键点是作者和本书的策划朱海等人与鲁冠球的特殊关系。

陈冠柏是在报纸上最早报道鲁冠球和当时萧山万向节厂的记者之一,即使后来他下海创业,也一直与鲁冠球保持着联系。陈冠柏等创作策划团队与鲁冠球、万向集团这种如老友一般、完全信任的密切关系,让他们掌握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陈冠柏说,创作前,他被允许阅读鲁冠球的全部私人笔记和文书档案,并访谈了相关人士达120多人次,访谈录音时间长度超过350个小时。这些,都为《领潮:鲁冠球传》的宏观真实和细节真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领潮:鲁冠球传》采用双线交织的叙事结构,全书以“改变”“再改变”为全书上下两部分的标题,分别书写了鲁冠球本人的成长史和万向集团的发展史以及鲁冠球父子在“交接棒”过程中,如何让企业一直处于时代潮流的前端。

在作品中,作者把鲁冠球定位于一个从“田野走向世界,从世界返回田野”的农民企业家。本书是一个中国农民关于改变的故事——“鲁冠球最初只想走出贫困改变自己,结果改变了自己以外的世界,并且让改变在下一代身上继续。”

读完这一作品,让笔者感受之深的是此书决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创业史和企业的发展史,而是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时代长卷。这其中的一方面,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代表人物的鲁冠球,一直与时代同命运、共节拍,以个人的奋斗,完成着时代的创举。

比如1994年1月10日,由万向集团控股的“万向钱潮”股票在深圳A股上市,成为中国乡镇企业获准上市第一股。陈冠柏在作品中感叹:“鲁冠球总是能把握时代先机,在实践中把改革的课题,自下而上地送进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并最终促成政策和法规指导全局。”这些都无可辩驳地印证了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推动者、时代历史的创造者。

另一方面,陈冠柏先生在写作中,善于通过世界的视野,挖掘社会的背景,捕捉思想的火花,来观照、打开、“引燃”人物、故事和事件,使之具有超越一般个人史、企业史的时代意义。比如,万向集团探索股份制改革,作者就引用了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科斯的定理:“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要想获得保证经济高效运行的产权,必须有他的明晰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这在理论上确定当时了万向股份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正确性。那时,鲁冠球对改制的直觉是“花钱买放权”,在改制中,他对属下的要求是:“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这些既反映了那个年代,乡镇企业“吃着香、闻着臭”的尴尬状态,更是折射了鲁冠球希望自己的企业成为政企分离、有独立自主权和超强活力的生产经营实体的决心。

人物个人史和企业发展史的丰富多样性,是《领潮:鲁冠球传》的另一个特点。《领潮:鲁冠球传》既写了鲁冠球巨大的成功,也反映了因时代所囿,他和他的企业遭受的挫折,甚至鲁冠球个人的无奈与心有不甘。比如万向集团为反哺农业,在投资领域的失利和参股银行遇到的不公待遇。最主要的是,作者既写了鲁冠球作为企业家的个人创业,更写了他作为公益慈善家的社会善举,而这些的背后,是一个农民成为一个智者的思想升华历程。

在中国的企业界,鲁冠球应该是个“真三不朽”式的人物。他的“立功”是创业,他的“立德”是公益慈善,而背后支撑的是他对工作、对事业、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思辨和感悟。因此,在《领潮:鲁冠球传》中,作者除了讲述故事、描摹人物,还大量直接引用了鲁冠球的笔记文书等文字。这是他的“立言”,也是全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创业伊始,鲁冠球以民间智慧来应对他的工作,以乡土俚语表达他的经营理念。比如他说“砻糠搓不了草绳”,意思是在工作上,不做明显做不来的事;“既要远处烧香,也要近处拜佛”,讲的是办事要统筹兼顾。而后来,鲁冠球是以大量来自工作生活的实践,加之以世界化的视野、个性化的思考,提炼出微言大义式的精妙哲理。

比如鲁冠球曾说,万向的核心竞争力是“退”——退即是忍。而他进一步解释道:忍不是屈辱认输,而是修炼自己,练出韧劲,坚忍不拔,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走去。这些言语充满着辩证法的思考,也运用到万向集团经营实践中。

对鲁冠球而言,多思战胜自我,善思完善自我,神思超越自我。我想,这也是鲁冠球能够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一直“领潮”不倒的哲学基础。善于思辨,让鲁冠球永远对自己、对企业、对社会,有着最清醒的认知。

比如,鲁冠球曾被人们称作浙商“教父”之一,但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反思:不要提“浙商”,我更希望自己是个实业家——地域性的所谓“商帮”有很大的自发性与民间性,不是现今意义上法制经济的产物,“万向不需要结帮,不愿充当诸侯经济的附庸”。

再比如,他对民营企业的地位和政企关系,告诫后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老老实实做自己的事……要说干,谁也干不过我们”。

当我读完《领潮:鲁冠球传》之时,传来了“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逝世的消息。至此,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的三大代表性改革人物,都离我们远去。无论是“青春宝”的冯根生,还是“万向”的鲁冠球以及宗庆后,他们身上都洋溢着浙江优秀企业家“不讲大话、自利利他、求真实干”的凡人风采。从冯根生“少进考场、多跑市场”的肺腑之言,到宗庆后“慈善,不是请客吃饭”的诤诤之语,再到鲁冠球“讲真话,干实事”的人生自许,无不如此。

鲁冠球曾讲过一句非常具有人生哲理的话:“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一件新事,一年做一件大事,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我想,这种浪漫理想与求真实干的结合,正是鲁冠球和他的事业,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2024-04-14 ——《领潮:鲁冠球传》读后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147373.html 1 3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