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列
我大姐当年插队抽上后,被分配到县二商局属下的水作工场。水作工场说白了就是豆制品作坊,从最初的原料黄豆进来,到各种豆制品产出,兼带销售。旧话说:世上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虽说当时早已过了那个年代,用小钢磨代替了石磨,用机器代替了人工。但每天起早落晚、生产环境潮湿,大姐的工作还是蛮辛苦的。
豆制品属于家常菜,有很多品种,能烹调出不同的菜肴,价格也非常亲民,故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当时是计划经济,凭票供应豆制品。记得一块嫩豆腐的价格为六分钱,要早起排队购买,去晚了就卖完了。这项任务是我与弟弟轮流完成的。年少时,特别是大冬天,正睡得高兴,要爬出火热被窝,得下多大的决心。拿上竹篮,内放一只搪瓷碗,裹紧棉袄,缩起脖子,街上还亮着路灯,紧走慢赶,去菜场排队。好了,自从我大姐工作后,我们家终于不用再早起排队买豆制品了,笑称得到了解放。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豆制品作坊里多的是豆浆,犹如自家热水瓶中的开水,随便喝。这个豆浆可不是一般的豆浆,原汁原味,又浓又香。我大姐非常勤劳,插队落户八年,风吹日晒,无故不落下一个工分,皮肤是又黑又糙,与农姑无异了。不想,三个月豆浆喝下来,脱胎换骨了,皮肤红粉细白,人也变胖了,曾经的农友见了惊呼不认识,变成“豆腐西施”了。
近水楼台,大姐常会买豆浆回家,由此我们也有机会享受到这难得的营养。有一回,祖母来我家,喝了这个豆浆,也连声说好,没几个月,祖母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了。大家齐声点赞,有口皆碑,至今还津津乐道。现在街上的豆浆,清汤寡水似的,真是天上地下,中间还隔着十万八千里,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后来改革开放,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物产渐渐丰富,票证时代结束。个体豆制品似雨后春笋般,纷纷冒了出来,瓜分市场“蛋糕”。原来“皇帝女儿不愁嫁”的集体作坊,受到了冲击,感到了生存危机,要抢滩市场,必须创新。于是一面派人去苏州等地学习,因苏州的豆腐干非常有名,一面做好豆制品的深加工。
大姐她们除了做好传统的嫩豆腐、老豆腐、香干、油豆腐等外,还就地取材,开发熟食,如“红烧素鸡”“素烧鹅”“素肉圆”,甚至还有“油煎素带鱼”,品种丰富,令人耳目一新。关于“素带鱼”我等也是第一次看到,先把千层(千张)平摊在桌上,然后放入萝卜丝馅(先已炒熟),包裹千层,使其样子成为扁平,再一段段切开,两边用面粉封口,上面用刀轻轻按几下,形成浅浅的条纹,增加美感,放到油锅中煎。少顷,一盆全是中央段的油煎素带鱼就火热出炉了,两面色泽金黄,粗看与正宗煎带鱼无异,真个惟妙惟肖。入口外酥里嫩,萝卜丝咸咪咪的,别有风味。“素肉圆”也同样,用的也是萝卜丝馅。
她们还买来烤麸(因烤麸不属于豆制品),先掰成一块块,然后到油锅中炸,捞起入水,再与黑木耳、金针(黄花菜)、花生米等加入调料一起烤,浓油赤酱,鲜香绕舌。新品熟食一经推出,市场反应热烈,生意“呼呼”地往上蹿,当然职工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大姐在作坊里学到了不少厨艺。后来,我们每年春节到大姐家吃饭,一盆大姐最拿手的“炸响铃”成为保留节目。炸响铃在我们宁波也叫梅子肉,原料是豆腐皮。先用湿热毛巾把豆腐皮包起来,使豆腐皮发软。须臾,把豆腐皮摊开,去掉四周硬的边皮,加入预先调制好的肉糜馅,一层层卷起来,卷到最后用面粉封边。用刀切成三厘米长的一段段,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装盆,炸响铃最好现炸现吃。夹一个炸响铃,蘸一下醋,入口,在牙齿的咀嚼下,簌簌作响,鲜香美味,感觉特好。有一年,大姐创新意,肉糜馅中加入了切碎的马蹄(荸荠),使之更加酥脆爽口。
响铃是挂在马脖子上的,马蹄一动,响铃声随即而起。这“马蹄”配“响铃”嘛,就一个字: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