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由于在天干中排名最前,被赋予“居于第一”的含义。古时候,最为显贵的宅邸,或是科举的头名,就称为“甲第”。
在鄞州区云龙镇,有个很大的村庄,唐代以前叫郏村,唐代时称榆荚村,到了宋代称隔村,清末的时候改名为甲村。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行政区划几经调整,但是甲村的名字一直沿用。
该村历史悠久,民风朴素,乡贤辈出,不仅有各种人文故事,还出土过珍贵的历史文物,不愧是响当当的“甲于鄞南第一村”。
A
甲村的古建筑是很多的,那些百年木榫构架下的老屋,装着雕花的门廊,精美的石窗,像是蕴藏时光的瑰宝,吸引着人们惊叹的目光。
在甲村前公漕大厅门前,看到一对精美的石鼓。虽然年代久远,表面已经有点脱落,看起来有点沧桑,但是那细腻的做工、柔和的线条,像一缕春风温暖我的心房。
“登科”、“文魁”,甲村登科第门上的两块牌匾也吸引了我的目光。登科第为走马楼的构造,为晚明诗人、理学家王嗣奭所造。王嗣奭曾在福建当过官,明亡以后,他住进走马楼,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一身正气,为人称道。据村里的老人说,数百年来,从这牌匾下走出的人才可不少,正应了牌匾旁的一副对联:“笑有人杰夺文魁,登科墙门客如潮。”
“七里横河,八口桥。”和宁波很多村庄一样,甲村有着清澈的河流,也有着古朴的石桥,比如“都宪桥”。
明朝正德年间,甲村出了一位名人叫王应鹏,是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后来当了都察院的右副都御史。他的父亲王洪因子而荣,也得到封典。为了表示庆祝,王洪就在村里建了这座桥,因为明代都察院也叫“都宪”,故名都宪桥。
都宪桥原为三孔石梁桥,重建时改为一孔。桥面上有五根梁石并架,边梁侧沿雕刻着流苏纹饰。古时候,建造这种桥,为避免梁石受压,都不会将栏石压于梁石之上,而都宪桥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样的建筑风格,至今在宁波独树一帜。
除了都宪桥,甲村还有“惠卿桥”、“介寿桥”、“王家桥”,这些桥有的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有的依然静卧在横河之上。站在桥边,看着河水悠悠荡荡,有一种梦里水乡、江南春日的味道,似一首童年的歌谣,轻轻吟唱。
B
甲村有“甲于鄞南第一村”的名号,与一位乡贤分不开,他的名字叫王廷赓。据村干部王肖玲介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宁波,无论是政界还是教育界,王廷赓都是传奇人物。上文说的介寿桥,就是他六十岁时,把做寿的钱省下来兴建的。
清朝光绪五年,王廷赓出生在甲村徐公漕的一个书香家庭,学成后随父从教。他的父亲王自恩饱读诗书,情深乡里,在甲村建了一座校舍,取名“甲南学堂”。父亲去世后,王廷赓捐出父亲的宅子,又筹集巨款,对甲南学堂进行了改造,新建了教室和大礼堂。鼎盛时期,很多学生从该校考入上海、宁波两地的名牌中学深造。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宁波,鄞县私立正始中学也曾迁到甲南学堂,在王廷赓的鼎力支持下,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抗战胜利后,王廷赓曾担任鄞县丰东镇镇长、鄞县参议员。他多方奔走,联络呼吁,又募捐筹资创建了鄞南中学,也就是今天的鄞州区姜山中学。
除了捐建桥梁、学堂,王廷赓还捐建卫生院,筹建水龙会,修葺河道。他情系故里,造福桑梓,是名副其实的乡贤代表。
甲村,不仅是乡贤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宁波龙舟文化的发源地。
1976年,甲村石秃山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文物,叫羽人竞渡纹铜钺。它通身金黄,一面素面无纹,一面铸有边框,框内饰有龙纹。下部以框线为舟,上面有四人坐成一排,他们头上都戴着羽冠,双手持浆,正在奋力划船。这件文物现存于宁波博物馆。专家由此认定,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宁波先民已开始龙舟竞渡。
C
现在,甲村所在的云龙镇,是“中国龙舟文化之乡”。每年农历二月二前后,都会举行龙舟巡游。而甲村作为活动的分会场和龙舟巡游队伍的补给站,每一次都是彩旗飘扬,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今年的龙舟巡游,我有幸到场。活动期间,村里举行了精彩的民俗表演,一时间鼓乐齐鸣,锣声震天。当龙舟巡游到横河上时,岸上的人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呐喊助威。在呐喊声中,龙舟上的人们越发精神抖擞,他们手中的短桨,在河面上一起一落,激起阵阵浪花,那真是“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的壮观景象。
龙舟下水前,是要请龙的,今年甲村请龙的地点在村里的甲仓美术馆。该馆开设于2020年,由原甲南学堂旧址改造而来,占地近10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村级美术馆。
那天下午,我也走进了美术馆。馆内有两个展览,主馆里面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展,副馆是宁波外事学校师生的美术作品展。据馆内咖啡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该馆的活动非常丰富,村民们常常在此驻足,温润心灵之余,提升审美趣味,也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告别甲村,路过村口的甲秀体育公园。公园里村民不少,有的在锻炼身体,有的在拍摄美景,有的欣赏花花草草。还有几个孩子追着蝴蝶,跑得很快,像迎着春光的鸟儿,在欢呼雀跃。
在温暖的春风里、在摇曳的柳枝中,甲村古老的建筑、不凡的人物、乡土的情怀,都在岁月的年轮中依次播放,像一曲曲动人的乐章,又像一声声春天的号角,鼓舞着人们踔厉奋发,阔步走在新时代的征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