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95后,热心公益近十年,他也是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曾救回一条生命;他还是一名入殓师,已经服务1000多具遗体,给了逝者最后的尊严,也给家属们心灵安慰……
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近黄家勇,探访这位95后入殓师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属性
24小时待命
要随时注意表情管理
下午2点多,宁波永逸礼仪门前停着不少车辆,过往人群面色凝重。记者第一眼见到黄家勇,他长着圆脸,身姿挺拔,表情严肃。聊开后才发现,他很爱笑,性格活泼,爱上网“冲浪”。
1995年出生的黄家勇,大学专业学的就是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算是“科班出身”。为逝者净身、穿衣、化妆、剪指甲、整理仪容……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关于工作,黄家勇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保持畅通。工作7年多,他一直保持这个习惯。平时凌晨2点到5点,他也会接到逝者家属的电话,每个月这样的情况会出现七八次。
“如果打不通电话,家属会很无助。在他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必须马上赶过去。”黄家勇表示,每次他接到家属电话,不管多困都会马上起床,穿上制服赶到现场,协助家属料理过世亲人的后事。“人很脆弱,任何时间都有可能离开,谁都决定不了。”
在朋友眼里,黄家勇是一个阳光开朗、爱笑、随和、热心的男生。但在工作场合,他完全是另一副模样——严肃的表情、一丝不苟。
“工作场合中,我们随时要注意表情管理。因为亲人离去难免感伤,有时候无心的笑会刺痛别人。”黄家勇解释,注重仪容仪表、保持整洁是入殓师最基本的礼仪,对逝者的敬畏和家属的尊重需要发自内心地去遵守。
同时,黄家勇也说,自己觉得这是一份既神圣又普通的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用专业能力给予逝者家属安慰。“术业有专攻,总要有人去做这件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好。”
见证生离死别
轮到自己亲人的时候,还是绷不住了
黄家勇成为一名入殓师已经有7年多时间了,为1000多名逝者整理过遗容。
“什么样的遗体我都见过,交通事故、溺亡、坠楼等,遇到这类非自然死亡的遗体,化妆工作会复杂很多。”黄家勇说。
面对“复杂”的遗体,他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完成,跟着老师傅学习,照着逝者生前的模样,一点点努力去拼凑、填充、缝合……最终才能恢复完整的容貌。
每次忙碌后,最大的安慰是家属的认可,一声声“谢谢”、一次次握手,都会让他感觉这份工作意义非凡。
作为入殓师,黄家勇见惯了生离死别,看着那些走到生命终点站的人,大多数时候都能保持理智、冷静,但也有绷不住的时候……
2021年8月的一天,黄家勇在工作时,接到一通家人的电话,“爷爷去世了”。
“我从小是爷爷带大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没有见上爷爷最后一面,我很遗憾。”黄家勇原计划当年8月回云南老家探亲,因为工作原因耽搁了,接到家人电话的那一刻,他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
亲身体验到亲人离世的悲痛,黄家勇更能共情逝者家属。在他看来,抚慰生者,予以亡者尊严,让逝者和生者作最后的体面告别,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人活一世,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先来,因此要更好地活着,认真地告别。”黄家勇自嘲从前是个叛逆的孩子,自从成为一名入殓师后,理解生死难料,更珍惜同父母、朋友相处的时间,希望和他们留下美好的回忆,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月亮与六便士
能帮助别人就是我的快乐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这样写道。这是黄家勇很喜欢的一句话。
工作之余的黄家勇,喜欢玩游戏、喜欢旅游,也热衷于做公益。“做公益是我抬头看到的‘月亮’。”他说。
2018年,黄家勇正式入职宁波永逸殡葬礼仪服务有限公司,同时也加入了“红十字人文关怀服务队”,负责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等志愿服务工作。做遗体捐献服务的过程中,黄家勇遇到一位老人,对他影响很大。
2018年11月4日凌晨1点多,黄家勇在单位值班时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刚刚离世,根据生前的愿望,要进行遗体和眼角膜捐献。赶到医院,那位爷爷安详地躺在病床上,边上坐着一位老奶奶,满头白发,满脸悲伤但仍起身迎接工作人员。黄家勇协助老奶奶填写资料后,眼科医院的医生取走了捐献志愿者的眼角膜。遗体则要捐献给浙江大学医学院,用作医学研究。
黄家勇和同事拿出工具,帮逝者整理遗容,更换服装,让老奶奶跟老伴做最后的告别。最后拿出一面白色旗帜,盖在逝者身上,上面写着红色的字“大爱无疆”。
黄家勇陪同老奶奶处理完所有捐献手续后,两人坐在长长的走廊上聊天。老奶奶说,老伴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捐献遗体是老伴生前的遗愿,她自己也是退休教师,也登记了人体器官捐献。
“人总有这么一天,当生命走到终点,这副躯体对我们来说也没有意义了,不如捐出去。生前我是老师,去世后我要成为孩子们的‘大体老师’……”
老奶奶的话深深触动了黄家勇。第二天,11月5日,黄家勇也登记成为一名“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从大二开始,黄家勇每年都会参与献血,累计献血2000毫升;工作后,他活跃在公益一线,还参与“造血干细胞捐献”。2023年底,他成功配型一名90后妈妈,拯救了一条生命。
“很多人以为造血干细胞需要抽骨髓,其实和献血差不多。通过‘动员剂’,加速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从手臂上抽外周血,再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黄家勇说,历经4小时,他成为宁波市第165例、浙江省第97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捐献完后,除了感觉手很酸,其他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他告诉记者,患者家属写来一封感谢信,当时看完很感动,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原来我帮助的不仅仅是一名患者,还是一个母亲,一整个家庭。”
“每次接收到家属、患者的肯定,我都会感觉很快乐。不管是入殓师还是志愿者,都能帮助到别人,这是我愿意做一辈子的事情。”黄家勇说。
记者 林微微 潘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