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礼物整理好了,这些都是要寄出去的。”4月2日一早,柯华珍骑着一辆三轮车出现在北仑区春晓街道三山村村委会,在网格员郑素英协助下,大包小包的礼物被运至当地邮政所。经邮政所工作人员细致打包,满载心意的三个大纸箱于当天发出。顺利的话,再过一个星期,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牛牛坝镇尔合小学校的彝族孩子就能收到这份惊喜。
自己挣钱不多
却格外记挂山区孩子
柯华珍今年61岁,在当地从事保洁工作,钱挣得不多,平日里对自己也很“抠门”,但对一群不相识的孩子却格外大方。当天寄出的礼物是她攒了一年的,有卡通毛巾、袜子、学习用品、杯子、毛毯,甚至还有小蒸锅。“看到好的就买回家,有时候女儿也会买,结果攒着攒着,就这么多了。”
柯华珍为山区孩子献爱心,是从2015年9月底开始的。彼时,她在街道办事处打扫卫生时看到大门口贴着一张红纸,凑近一看,原来是给山区孩子捐衣捐物的通知。当天,下班回家的她就开始翻箱倒柜,把成色新的衣服挑出来。光捐衣,总觉得不够。为此,她还在10天里,利用空余时间,织了10副手套,其间又买来一箱学习用品。
那是柯华珍第一次捐物。从那以后,每年的9月底至10月初,她都会骑着三轮车把送给孩子们的礼物运至村委会或街道,委托工作人员对接山区学校。
2016年,20副手套、一箱学习用品;2017年,50副手套、一箱学习用品……柯华珍在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她每年捐赠的数字。2021年,因为要带外孙,没时间织手套的她开始捐款。2021年,捐款454.5元;2022年,捐赠578元……
捐款金额不高,却是朴实的她一年的积累。“平时我把废品收集起来,每个月回收一次,钱攒起来,一年下来也有四五百元。”
她还登记了
遗体捐献和角膜捐献
由于去年下半年有事耽搁,献爱心这事儿拖到了现在,礼物也“增量”到了足以装载一辆三轮车。其实,她并不知道每年送出的礼物寄到了哪所学校、哪个孩子手里,她只是想着“能帮一把是一把”。
“她还登记了遗体捐献和角膜捐献呢!”采访中,坐在一旁的丈夫“爆料”。原来,前几年柯华珍在翻看《宁波晚报》时,无意间看到一则关于器官捐献的新闻,便默默记在心里。
“我不知道要在哪里登记,后来一连跑了4次,总算找到了地方,在北仑区红十字会完成遗体和角膜捐献登记。”这个初中未毕业的农村妇女,做了这样一件让左邻右舍都感到意外的事。“人走了以后,如果还能给这个社会做点贡献,不是挺好的吗?”
“我这几个月卖废品,又攒了140多元,文具已经买好了。等到今年10月份,还可以再捐一次!”临别前,柯华珍拉着网格员郑素英的手,笑嘻嘻地说。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阮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