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了30年的小店有人情见文明

见习记者 郭婷茜

【人物名片】

镇海区贵驷路“老街小店”店主 楼小毛

清晨,晨练的、上班的、送孩子上学的身影,从店门口匆匆闪过;深夜,外卖小哥、加班族进店买瓶水、拿包纸巾。在这扇玻璃门的一开一合中,我守着小店,一晃已经30年了。

回想起刚开店那会儿,大家做生意图方便,米袋子、饮料箱往门口一堆;门口的电动自行车、三轮车也随便一横,毫无章法;路过的人有急事,进门就往前挤,谁先谁后全凭嗓门大;顾客买完东西,包装纸、塑料袋随手一丢,风一吹,路上乱糟糟一片。

后来,“文明经营”“门前三包”一项项落实下来,改变也随之而来:地面干净了,门口堆放的货物收进去了,车辆停放也规范了。

变化的,不只有这些。如今,店主把店面当作城市门面来守护,和老顾客的信任也越来越强。就拿前天晚上的事来说,一名熟客扫码时信号不好,误以为付款成功,转身就走了。

我和老伴眼瞅着人走远了,钱还没到账,却丝毫不慌。我们心里有数:现在大家都讲诚信。果然,十几分钟后,手机传来“滴”的一声:到账210元。

这种信任是相互的。我们做生意,也从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

这一份诚信,换来了街坊邻居的热情回应。店里的米,每星期都要补货。七八十袋米要从车上往店里搬,我和老伴既吃力又慢。大多数时候,一见送米的车来了,隔壁做生意的、附近住的邻居,都过来搭把手。你一袋我一袋,很快就帮我们搬到了店里。

在这条街上,邻里间彼此照应已成了常态。我坚持每天早上6点开门营业,晚上12点关门。一年到头,几乎不歇。儿子结婚那天,是小店少有的一次关门。有人说:“这家店今天关门了,肯定有事。”

一句“肯定有事”,让我心里暖了好久。原来,大家习惯了小店那扇门开着,随时进来打个照面、说句话。

今后,能继续把这扇门守住,把这间店守好,让顾客走进来能放心、走出去能舒心,我就满足了。从这家街角小店望出去,我也看到了这座城市一年比一年更干净、更有序、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