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体检报告”出炉

宁波自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 南部和西部山区是城市“绿色心脏”和“生态屏障”

宁波城区。(王嘉彬 摄)

本报讯(记者沈莉 通讯员林昀 七珂珂)2000年以来,宁波市自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这是昨日记者从宁波市测绘和遥感技术研究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调查监测中心)获悉的最新研究结果。

近期,市测绘遥感院借助遥感技术及多光谱卫星影像数据,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环境指标。

在具体操作中,工作人员选取了植被生长状况、湿地指数、干度指标、热度等关键参数,构建了遥感自然环境指数模型,系统评估并动态监测了宁波市25年来的自然环境质量演变。研究结果显示,2000年至今,宁波市自然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但区域差异依然明显。

优良自然区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山区,如奉化、宁海、象山等地,这些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地形起伏多样、生态系统完整,是宁波的“绿色心脏”和“生态屏障”;中部、北部及东部沿海区域受城市扩张、产业布局和土地开发等影响,不透水地表比例较高,自然环境承载压力相对较大。

监测数据还显示,宁波优级自然环境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21.5%提升至2025年的30.9%,自然环境“高质量区”呈现扩张趋势。

市测绘遥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化加速和人口增长的背景下,宁波通过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依然实现了自然环境质量的总体稳定。

自然资源管理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当前,市测绘遥感院正依托卫星、航空与低空多载荷协同观测体系,构建覆盖全市的“天空地一体化”自然环境监测网络,动态掌握森林资源、水体分布、湿地变化和城市热岛等要素的时空演变,为自然资源监管、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修复治理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