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建在田边 肥料产自田间

宁波创新采用秸秆“原位堆腐制肥”模式

采用“原位堆腐制肥”模式的秸秆生物反应堆。(王佳辉 摄)

本报讯(记者王佳辉 通讯员方舟 方辰杰)将捆扎好的秸秆集中堆在田边,喷淋尿素与微生物菌剂后覆盖黑色薄膜,经过约40天的发酵便可形成有机肥料。近日,5个创新采用“原位堆腐制肥”模式的秸秆生物反应堆在江北区庄桥街道灵山村落地应用,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就地解决”的新方案。

“每个反应堆由100个水稻秸秆方捆堆叠而成,内部铺设数十根通风供氧管道,确保发酵均匀高效。堆体内部安装的数字温度记录仪可实时监测温度变化,数据同步上传至云端,方便专家实时掌握发酵进程。”技术负责人、江北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王剑介绍。

该模式操作简便,无需固定资产投入,处理50亩农田秸秆仅需10平方米用地,此前已在江北、鄞州、慈溪、宁海等地布点试验,据测算,每吨秸秆处理成本较传统离田方式下降30%至50%,腐熟后的有机肥还能替代部分化肥,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

种粮大户倪敬杰对此深有感触:“以前秸秆没处去,运走又费钱。现在秸秆在田边就能变成肥料,省力又省钱。”今年试点的300多亩农田正是他家的田地。

“通过科学腐熟后的有机肥还田,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隐患,还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循环与降本增效,助力实现农业碳达峰目标。”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宁波市农业农村局统计,去年全市可收集秸秆量达71万吨,其中,直接还田肥料化利用量为46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65%,秸秆综合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经济账:“若将该技术应用于1%的可收集秸秆量,按每吨秸秆肥替代价值200元估算,可产生140万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