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诊师”持证上岗 让看病不再孤独

冯新

陪看病、代取药、助沟通……近年来,陪诊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然而缺乏统一的职业规范。11月24日,我市发放首批“病人陪诊”专项能力证书,这意味着全市陪诊行业迎来了“正规军”(11月26日《宁波日报》)。

子女不在身边,老人进医院看病挂号、抓药、住院手续繁杂排队难,智能手机预约又玩不转,怎么办?我市首批经过相关部门专业培训和考试发放的陪诊师持证上岗,标志着陪人看病、替人取药、帮人问诊等一系列有温度、可信赖的陪诊服务来了,也意味着这一新兴职业正从“民间自发”走向“专业规范”,全市陪诊行业迎来了“正规军”。

对于老人而言,就医就是一场“闯关游戏”:不会用智能挂号机、找不到科室位置、听不懂医生的专业术语,甚至因子女不在身边而陷入孤独。此前,陪诊服务虽已存在,但多为“个人兼职”或“平台派单”,从业者良莠不齐——有的仅能完成基本跑腿,有的缺乏医疗常识,甚至出现乱收费、泄露隐私等乱象。持证陪诊师的出现,用专业填补缺口,用温度温暖人心,在老龄化的浪潮中,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老人,撑起一把“安心伞”。

陪诊师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职业,争分夺秒,在紧要关头甚至能“救人一命”。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超九成的受访老人表示,因就医流程复杂需要陪诊服务。宁波人社局指导培训机构构建培训课程体系,推动“持证上岗”成为行业门槛,让陪诊师从“体力劳动者”升级为“医疗服务辅助者”——他们不仅要“帮老人排队”,更要“帮老人听懂医生的话”“帮老人记住用药剂量”,真正成为老人就医路上的“临时家人”。

作为一种新兴职业,陪诊师的持证上岗,不仅是职业合法化的里程碑,更折射出社会对“孤独就诊”群体的制度性回应。当专业技能与共情能力成为行业准入门槛,陪诊师便从简单的服务提供者升华为医疗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温情纽带。当每一位老人都能在需要时,获得一位专业、可信的“临时家人”陪同就医,我们的医疗体系才真正实现了效率与温度的双重抵达。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