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聿仁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于11月21日落下帷幕。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举办的全运会无疑是这个秋日最“热”的看点,无数体育爱好者沉浸于这场体育赛事的盛宴,为之痴迷狂热。随着赛事结束,如何延续这份热情,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四年一届的全运盛会,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全国性综合体育赛事。近年来,随着办赛理念的变化,这一传统赛事展现出新的面貌。2017年天津全运会首次增设19个群众项目,让普通体育爱好者也能登上全运会的舞台;2025年群众项目扩展至23个大项、116个小项,参与人数超百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为“十五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体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全运会激发出来的运动热情延续下去,并把它转化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不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竞技体育的高水平发展,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同时又要着力推动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再上新台阶。只有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体育强国建设才会有坚实基础。
早在73年前,毛泽东主席就发出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代体育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是强身健体。金牌固然重要,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何况随着国力的增强和竞技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金牌的态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群众体育,让更多的人参与全民健身,尽享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在当下显得更有必要,更有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参与运动健身的人群不断壮大,全民健身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毋庸讳言,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在吸引全民参与运动健身方面,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参与的运动项目比较单一,以健步走、跑步、爬山为主;参与人群覆盖面不够均衡,在年龄上呈现较为明显的“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如何借助全运会的东风,给群众体育再添一把火,让更多人加入全民健身行列?既需要个人自觉,也需要政府有为。
个人要自觉,不断增强健身意识,切实做到知行合一。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但疏于锻炼者不在少数。当前,一些年轻人对包括社交、读书、运动在内的许多事情缺乏兴趣,习惯于独处而自得其乐。特别是随着网络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不少人沉迷于网络社交平台或电子游戏而无力自拔,运动健身几乎无从谈起。也有一些人,平时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和运动员,谈论起来如数家珍,但很少亲自上场一试,成为屏幕前的“体育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运动贵在参与和体验,全民健身需要更多的参与者。为此,固然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但归根到底有赖个体的“觉醒”,少为自己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与电子产品保持适当的距离,做全民健身的践行者,在身体力行中感受运动之美。只有这样,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政府要有为,努力向群众提供更好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除了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健身指导外,重点要在扩大场地设施供给上多做文章。健身场地设施不足,无疑是当前影响大众健身热情的重要因素。尽管这些年各地做了很大努力,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断增加,但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去哪儿健身”难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为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通过多部门联动,统一规划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资源,“见缝插针”补齐设施短板。对大型体育场馆,在建设阶段就要统筹规划赛事需求与群众使用功能,为“一场多用”创造条件,从而更好惠及民众,满足更多人健身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