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少儒
前不久,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指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以常态化长效化治理为基层减负松绑赋能。
形式主义是官僚主义作祟、工作内卷加剧、考核机制异化的综合产物。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挖病灶、直击根源,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破除虚浮之风,让实干精神回归工作本义。
破除形式主义,必须正本清源,树立崇尚实干的鲜明导向。实干是形式主义的天敌。广大干部应深刻认识到,工作的价值不在于“做了”的表象,而在于“做成”的实效。必须将是否推动发展、是否解决问题、是否让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终标准。应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鼓励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听民声、察实情、解难题。只有当“实干”成为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形式主义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破除形式主义,必须深化改革,铲除滋生形式主义的体制机制弊端。形式主义之所以反复发作,与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层级过多的审批流程、权责不清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大幅削减不必要的评比达标、检查考核,坚决纠正过度留痕、事事要材料的做法,将干部从繁杂的事务性负担中解放出来。同时,推动基层减负常态化、制度化,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赋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服务群众,避免“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责任失衡,推动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
破除形式主义,必须强化监督问责,形成有力震慑。纪检监察机关应履行好监督责任,将整治形式主义作为日常监督、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擦亮监督“探头”,精准识别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例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包装精美的“形象工程”、变形走样的“责任甩锅”等。对于发现的形式主义问题,须严肃执纪问责,坚持“一案双查”,既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释放“搞形式主义没有出路,实干担当才有未来”的明确信号。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减负松绑就是为这“一公里”提速增效。我们只有坚持以正本清源除弊、以深化改革固本、以监督问责赋能,持续破除形式主义束缚,才能让基层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为“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注入更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