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陈章升
通讯员 邬丹盛 景士杰
一大早,奉化区大堰镇箭岭村村民徐春定在家中拿上锄头、镰刀后,前往承包的菜地耕作,随身携带的还有3个塑料桶。
“趁着好天气我去地里种豌豆,顺便给那里的青菜施肥。”在路上,他指了指三轮车上的塑料桶说,“3个桶中,1个装着我做的猕猴桃酵素,1个装着清水,还有1个用于勾兑酵素。”
耕作带上酵素桶,对于徐春定来说已经成为一个习惯。自从该村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和生态酵素以来,他一直坚持制作、使用酵素,逐渐用它们替代农药、化肥。
“这些酵素都是用废弃的蔬果和厨余垃圾,与红糖、水按照一定比例调制,能增强土壤肥力、帮农作物除虫防病。”徐春定告诉记者,他在箭岭村种了1亩多蔬菜。使用酵素后,一年光买化肥的钱就省了400多元。
箭岭村位于全国首个生态环境教育特色镇——大堰镇。这个近300人居住的村庄美丽整洁,每天产生的垃圾不足50公斤。而像徐春定这样的“环保达人”,该村有40多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近年来,箭岭村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零碳账本”写进山水风光里,从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利用,再到酵素农耕,开启“零污染”村庄建设的试验,以生态之笔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在箭岭村村干部王文定看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是乡村发展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答题”,“我们要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乡村发展之路”。
王文定和其他村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箭岭村开始探索垃圾分类模式,拉开村庄生态治理的大幕。次年,村干部与“环保达人”刘安芬创立“环保集市”,引导村民将生活中常见的干垃圾分为20余类,并安排专人定期回收。
由于不了解“环保集市”,起初部分村民对这个新事物有些抵触情绪。
“当时,党员康巧叶不仅在自家门口建起厨余垃圾回收点,还指导大家将干垃圾分类。在她和其他党员的积极推动下,‘环保集市’在箭岭村成功‘落地’。”村民包桂英说。
包桂英今年73岁,在箭岭村开了一家小卖部。自首期“环保集市”举办以来,她和丈夫王茂方一直参与其中。
“50个烟壳可换1个积分、60个塑料瓶可换1个积分。”包桂英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该村“环保集市”在农历每月十八会准时“开张”。当天,村里的志愿者都会过来“搭把手”,设摊接待前来兑换生活用品的村民。
王茂方也是箭岭村的环保志愿者。“在‘环保集市’上,志愿者分成20多个小组,有的负责计数、称重,有的负责记账、打包,还有的负责兑换生活用品。”他说,村里已经举办77期“环保集市”。与以前相比,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更高了,村庄也变得更加整洁了。
箭岭村紧邻横山水库。早年,该村因村办企业红火,远近闻名。后因水源地保护,工厂搬迁、畜禽养殖场关停、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017年以来,我们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酵素生态农业。”该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国说,依托箭岭股份经济合作社,10多户村民参与60亩酵素农田管理。去年,村民利用酵素种植水蜜桃,亩产增收约4000元;“箭岭良耕”品牌农产品销售额逾30万元。
据了解,箭岭村60亩酵素农业基地涵盖25亩水稻、30亩猕猴桃与5亩特色作物,去年助力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依托强村公司投资的400亩黄精项目,47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向美而行,绘就乡村“幸福底色”。8年来,箭岭村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后进村,变成乡村生态治理标杆。“箭岭实践——全民共治绘就零碳乡村”项目成功上榜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社区环保公众参与先进典型案例名单。
“我们在促进资源利用高效集约、产业模式低碳循环、乡村环境生态宜居的同时,将加快‘掘金’林下经济及康养休闲产业。”王建国说,希望新业态、新产业为箭岭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前来创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