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宁海县葛家村“仙绒美术馆”馆长 叶仙绒
这间挂着“仙绒美术馆”牌子的老房子,是村里第一间家庭美术馆。真没想到,我一个在农村过日子的老阿姨,有一天也能当上“馆长”。
我爱攒东西,公公留下的老家具、婆婆的鞋、我的嫁妆箱子,凡是舍不得扔的,就往闲置的老房子里堆。
后来,丛志强教授来村里,带着村民一起搞“艺术振兴乡村”。我带着他们在屋里绕了一圈,心里直犯嘀咕:“你们不要笑话我啊。”没想到,他们没有嫌乱,反而盯着这些老物件看了又看:“这些东西挺有味道的,稍作打扫,合理摆放排布,就能变成一间家庭美术馆。”
一开始我也不信,可看着丛教授团队里的年轻人帮我擦家具、抹地板、挪箱子,我心里开始松动:“要不,就试试?”三四天工夫,屋里亮堂了不少,旧箱子、旧椅子都有了“展品”的样子。
美术馆开门那天,来了200多号人,把屋子挤得满满当当。有人停在“展品”前细细端详,追着我问这里面的门道和来历。看着自己攒了大半辈子的老物件成了“展品”,我是真高兴。
没多久,我把二楼也收拾出来,挂上儿孙们写的书法,做的布艺、针织作品。慢慢地,美术馆有了名气,我也变得更自信。以前见到生人总有点腼腆,现在看到游客,我会主动招呼他们“进来看看”。
这几年我常跟人说:变的,可不只有我这一间老房子。村里人越来越有“艺术细胞”,大家一起把葛家村慢慢“布置”起来。
村民把毛竹钉在一起,做成精致逼真的竹鱼;把旧布缝成孩子们玩耍的“儿童森林”;石头被摆成一个个别致的花坛,点缀在村道两边。以前斑驳的旧围墙,变成了一面面“印象画”;原先废弃的小角落,也摇身变成枯山石景。
村庄“扮靓”了,大家的精神头儿也足了。老人爱约在村口晒太阳、唠家常,顺嘴就会夸一句“现在村里真好看”;孩子们在村里你追我赶,抢着找哪里又添了新颜色。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
我们这个小山村,是宁波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块小拼图,而我这间小小的“仙绒美术馆”,就是我能为这座城添上的那一抹颜色。
(见习记者 郭婷茜 通讯员 郑光燕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