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能源转型实践案例 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本报讯(记者赵煜 通讯员徐莉莉)光伏板持续输送绿色电力,柴油重卡逐步被电动集卡替代,共享电工模式助力本地村民成为持证电工……这些正在宁波发生的能源转型实践,被整合为典型案例,亮相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主题活动的现场。

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举办。当地时间11月15日,在由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办的“加强能力建设,助力能源转型”主题活动中,来自中国宁波的能源转型实践作为典型案例被重点推介——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建成了浙江省首个“绿电码头”,风电、光伏与储能系统协同供电,累计发电量已超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实现100%清洁能源覆盖;

作为制造业大市的宁波,聚焦空压系统改造,实施光、气、热、空调负荷的一体化升级。这些举措让宁波爱柯迪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节约用电620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4400吨;

在宁波海曙龙观乡,许多人家的屋顶装上了光伏板,全乡10个行政村,光伏年发电量达1200万千瓦时,年减碳量超1万吨……

一段五分钟的视频,生动呈现了宁波的“绿电码头”“城市超充站”“能碳管家”“智慧路灯杆”“阳光存折”等多个节能降碳项目,引发与会代表的关注和讨论。

“10月中旬,我们接到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邀请,录制这一视频作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典型案例。”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合作组织向我们反馈,现场代表十分关注和感兴趣。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机会,向世界展示能源转型的‘宁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