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那盏灯, 为“的哥”亮了10年

编者按

2005年,宁波首次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荣誉。今年5月,宁波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七连冠”。20年间,无数凡人善举汇聚成城市暖流,诸多感人故事镌刻下文明印记。

今起,本报报网端推出“我的城我的事”栏目,透过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故事,看文明理念如何悄然融入街巷烟火、温润万家灯火。

【人物名片】

鄞州区白鹤街道“的士大食堂”负责人 孙益辉

的士大食堂,是我专门为出租车司机师傅开的小餐馆。

开店之前,我自己也是一名“的哥”,握着方向盘跑了整整18年出租车。我太了解这一行的辛苦:忙着接单跑活,常常错过饭点,饥一顿饱一顿,尤其是深夜,想找口热饭更难;在外面吃饭贵,有时候舍不得。

2015年,我拿出全部积蓄开了这家餐馆,并定下两条规矩:价格必须实惠,深夜绝不打烊。想法很朴素——就想让师傅们不管多晚过来,都能花最少的钱,吃上健康、热乎的饭菜。

清蒸鳗鱼、红烧肉、海带丝、清炒时蔬……店里每天供应几十种菜,价格比外面差不多便宜一半。这些年,菜价只微调过一次,素菜从5元调到6元。算下来,十块钱能吃饱,十五块就能吃好。店里还备了自助茶叶,师傅们可以随意取用。这些都是小事,但我懂,跑车的人,需要的就是这点温暖。

时间久了,我和常来的“的哥的姐”们处得像一家人。饭点忙碌时,常有熟客主动帮我打菜、维持秩序,嘴上说着“你忙你的,这儿有我”。前几年我母亲在店里帮忙,他们一进门都会先跟她打招呼,唠几句家常。那份亲近,早已不只是生意关系。

这些年,店里的客人也在慢慢发生变化。最初大多是宁波本地司机,如今越来越多天南地北的面孔。偶尔遇到手头不方便的,我会让他们先吃饭,钱的事以后再说。大家都是为生活奔波,能帮一把是一把,也让异乡人在这儿感受到一点暖意。

只要身体还撑得住,这家店我会一直开下去,为那些深夜还在路上的人,亮一盏灯,留一口热菜。

这些年,我不断感受着这座城市给予人的温暖。从前司机吃饭“停车难”是大问题,如今路边划了专用车位,再也不用提心吊胆怕违停。街角巷尾也多了不少爱心驿站,渴了能接热水,累了能歇脚。

宁波,真是一座爱心漫溢的温暖之城。我真心希望,这样的温暖角落能越来越多,让每一个在这座城市奔忙的人,都被温柔相待。

(记者 徐丽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