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主业 先行一步

甬产膜的“新”魔力

记者 冯瑄 沈莉

去年,一张“穿不透”的薄膜,把宁波鸿雁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推到了聚光灯下。

“所谓穿不透,是相比较而言,它有自己的极限值。”12日上午,在宁波鸿雁新投用的生产车间里,鸿雁总经理李玉斌让记者亲身体验了薄膜的“拉断力”。

从2004年至今,鸿雁一直与高性能薄膜“较劲”,不断突破“极限”:工业缠绕膜的生产速度从每分钟50米到1050米,拉力从7N(牛顿)提高至35N(牛顿);在国内率先研发出56层纳米膜生产线……

“今年在国际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值预计同比增长30%。”李玉斌说。

凭借高于全球工业缠绕膜标准5倍的拉力,在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鸿雁拿到了企业成立以来最多的高性能薄膜订单量。

与此相呼应的是,今年以来,鸿雁的产能也持续扩大,位于北仑的新产品研究院和镇海的新厂房陆续投用。

按照计划,“元旦之后,广交会的新订单就可以陆续交付了。”

事实上,除了广交会订单,鸿雁历时两年自主研发的降落伞膜这几天开始投入试生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不断瞄准新产品、新工艺,锻造新质生产力。”在李玉斌看来,坚守主业,加快科技创新,是鸿雁20余年凭借一张膜成为行业“扫地僧”的关键。

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从3%、5%到7%,这些年,鸿雁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增加投入的同时,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合作,实现从卖产品发展到卖技术的转变——今年农业薄膜技术在西北五省得到推广,成为7项全球和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紧盯一张膜,做精做专的还有宁波灏钻科技有限公司。

瞄准国内净水器行业膜堵塞、寿命短的核心痛点,灏钻科技董事长顾逞涛提前四年布局研发攻关,灏钻科技的反渗透膜元件斩获多项国内外专利。凭借这一先发技术优势,企业净水设备出口额连续多年稳居全国行业前十。

最近,顾逞涛的创新视线再次聚焦,这一次瞄准了石墨烯材料。

“国内消费者大多有喝热水的习惯,净水器普遍配备加热模块。”顾逞涛注意到,“宁波就有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何不尝试用石墨烯技术替代传统加热技术?或许能大幅提升加热效率。”

历经一年多的技术攻坚,顾逞涛带领研发团队成功将石墨烯加热模块从实验室推向产品试制阶段,目前正开展小批量模拟生产。

顾逞涛坦言,该项技术真正落地市场仍需时日:“还得反复测试优化,毕竟石墨烯技术在净水器领域的应用,尚无先例可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谋划部署“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把坚持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把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放在主要目标的首位。

对于民营经济大市宁波而言,科技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民营企业需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可从三个维度系统性推进。”在宁波财经学院数字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骞看来,宁波民营企业要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产业升级,提质降本增效;以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困境,攀登价值链顶端;要以模式创新拓展市场边界,满足消费新需求。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3.5%,增速高于营业收入2.1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57%,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