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张超梁 潘志杰
1300℃,能在短时间内将铜从固态熔为液态。甬产的一种新材料,其纤维直径仅有数百纳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却能“硬刚”1300℃高温。
这种新材料,叫弹性陶瓷纳米纤维气凝胶(以下简称“气凝胶”)。
近日,记者在位于镇海骆驼街道的浙江柔荷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内,见证了一场“勇敢者的试验”——
研发人员王啸把仅4毫米厚的气凝胶覆盖在手臂上,手持丁烷高温喷枪,向气凝胶喷出逾1000℃的火焰。五六秒后移开喷枪,他的手臂毫发无伤,气凝胶正面也只有轻微灼痕,与皮肤接触面没有任何痕迹。
为何气凝胶能与高温火焰“掰手腕”?
“气凝胶内部有很多极微小的孔隙结构,就像一个个‘空气储藏室’,可储存大量处于静止状态的空气,传导热量较少。此外,气凝胶的生产原料是陶瓷材料,也可耐高温。”浙江柔荷创始人、东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闫建华揭秘道。
虽然这种气凝胶因轻质保温、防火等特点,能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石化管道、工业设备等领域,但要实现量产,是一个大难题。
为了解决难题,浙江柔荷研发出长度逾百米的自动化生产线。“这是全球首创的弹性陶瓷纳米纤维生产设备,由浙江柔荷‘设备—工艺’全链条自主创新,兼具气凝胶与固体电解质薄膜生产能力。”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刘宇清如是评价。
目前,浙江柔荷正持续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逾10家企业供货。
“我们生产的高端设备服务船只生产,由于在高温环境中运行,耗电量较大。”湖州一家高端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浙江柔荷的气凝胶可让设备工作时的温度从400℃左右降至室温水平,实现大幅节能目标。
“掌握标准制定,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话语权。”闫建华说,他们已参与制定了“锂离子电池及电池组用气凝胶绝热材料通用技术要求”等两项气凝胶团体标准,将推动气凝胶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范化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