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基本不花钱让生育友好具象化

张西流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加快建立全周期的生育保障体系,助力“怀得上、孕得优、生得安、育得好”。除了生育津贴直发个人,近年来,我国全面提升住院分娩医疗费用保障水平,积极推动政策范围内生育医疗费用全额保障。吉林、江苏、山东等7个省份已率先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11月12日央视网)。

“生娃基本不花钱”,如今在一些政策先行地区成为现实。当生育成本被有效降低,生育友好便不再是抽象的倡导,而是具象化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国家未来竞争力。

长期以来,高昂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成为许多年轻人“不敢生”的主要原因。从产检、分娩费用,到婴幼儿奶粉、托育服务,再到学区房、课外班,育儿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可能成为家庭的负担。尤其在城市,育儿成本甚至被量化为“百万级”的投入。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娃基本不花钱”,传递出政府主动分担生育成本、构建生育支持体系的坚定决心。

“基本不花钱”,并非指完全免费,而是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大幅降低家庭在生育过程中的直接支出。例如,一些地区已开始推行生育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发放育儿津贴、提供普惠性托育服务、扩大免费学前教育等举措。浙江、四川等地试点“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对二孩、三孩家庭给予购房补贴、税收减免和教育优惠。这些政策如同一张安全网,托住家庭在生育过程中的经济压力,让“想生敢生”成为可能。

“生娃基本不花钱”背后,是对“生育价值”的重新认知。生育不仅是家庭的私事,更是社会公共事务。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未来劳动力的补充、消费市场的拓展、创新活力的注入。因此,政府和社会有责任通过公共投入,对生育行为给予正向激励。这不仅是公平的体现,更是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然,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仍面临一些困境。财政可持续性、区域发展不平衡、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仍需破解。但方向已明,贵在行动。未来应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推动育儿成本由家庭独担向社会共担转变;同时,配套完善产假制度、性别平等就业环境、女性职业发展等软性支持,真正构建起“生育无忧”的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