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潘荻扬 蒋攀
昨天一早,朱晓梅像往常一样走进“宁海路廊”,坐在缝纫机前娴熟地穿针引线,手脚配合间,将衣衫缝补整齐。
朱晓梅退休前在丝厂工作多年。看到“宁海路廊”开展志愿服务的信息后,她萌发了利用特长服务他人的想法。经过沟通,她把家中的老式缝纫机搬进路廊,打造出一个公益角落——“针心拾意”。夏日缝制冰袖、冬日赶制保暖手套……她用精湛手艺,为快递员、外卖员、环卫工人等群体献爱心。
“很开心,退休后还能做这份工作,这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朱晓梅的一番话,道出了老有所为的担当与自豪。
在宁海,像朱晓梅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路廊,这个曾为过往行人提供歇脚之处的场所,如今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化身为遍布城乡的服务站点,正铺就一条富有温情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宁海创新建立“政府引导+专业协作+制度保障”运行机制,推动“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多方协同。
“有它垫垫肚子,上午的‘战斗’就有底了。”近日的一个清晨,外卖小哥袁学钱赶到位于宁海县人民大道的“宁海路廊”枢纽站,从“24小时爱心面包屋”取出一个餐包和一瓶水,塞进送餐箱。他是这里的常客,跑单忙碌时就来这里取“爱心面包”垫垫肚子。不过,如今他不仅取,还经常“送”,利用跑单间隙,为爱心面包屋顺路运送爱心物资。“以前是别人温暖我,现在我当上志愿者了,可以温暖别人。”袁学钱说。
“24小时爱心面包屋”采用“政府提供场地+爱心商家捐赠食品+志愿者日常维护”的模式,24小时无人值守,户外劳动者可随时自取食物。
“户外工作者经常顾不上按时吃饭,我们多做些面包送过来,能让他们随时垫垫肚子。”某烘焙企业负责人胡才俊道出了爱心商家的共同心声。
“24小时爱心面包屋”里还设立了“爱心面包充电站”,以“捐赠1元”的轻量化方式,鼓励市民随手做公益。
“之前点外卖,看到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一直想为他们做点什么,现在有了‘爱心面包充电站’关爱平台,顺手捐1元钱就能做公益,这是举手之劳!”市民杨女士买好面包,正准备扫码付款,看到“爱心面包充电站”的捐赠信息,她立即参与,还发动同行的朋友一起捐款。
作为一个志愿服务品牌,“宁海路廊”如今已衍生多元功能,在“陌人”与“睦人”之间架起一座座暖心桥梁。
截至目前,宁海已打造4个“宁海路廊”枢纽站,升级51个“甬爱E家·宁海路廊”服务点,引入42支志愿者团队,拥有在册志愿者逾千人,累计服务逾3万小时、惠及群众8万余人次,“遇事有人帮、邻里互守望”的治理氛围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