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 发展的高校作为

冯砚艳 张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必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协同效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强调:“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科学研判、超前布局、重点突破,高站位、高起点、高质量谋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动形成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和倍增效应,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强化顶层设计,筑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坚实根基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更高远的政治站位、更前瞻的战略眼光,主动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服务服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明确功能定位,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办学方向,积极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发挥自身学科优势、政策叠加优势,科学审慎确定各学科招生计划、科研资源投入,避免贪大求全、一哄而上、盲目追逐热点。落实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计划实施,探索核心课程、教材、师资和实践项目平台的创新升级,牵引高校创新教育改革走向深入。优化研究生教育模式,系统完善本研贯通、多学科交叉、科教融汇的一体化、长链条培养体系。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以重大问题为牵引的“矩阵式”交叉研究平台;同时改革评价激励体系,破除协同攻关的堵点,以开放灵活的机制催生颠覆性创新成果。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注重高层次、复合型教学能力培养,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高校人才绩效评价改革,突出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注重人工智能前瞻布局,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智能教学能力。坚持开放办学,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协同新模式。

聚焦核心环节,激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内生动力

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载体和抓手,与时俱进上好大思政课,将价值塑造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投身新时代、勇担新使命。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深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系统分析未来科技发展态势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探索在一些关键急需领域超常规培养人才新模式,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抢抓各层级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集中优势力量参与本区域内国家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项目攻坚,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科技领军龙头企业之间资源共享。聚焦科研范式变革,积极组建新型科研团队,推动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质性协同攻关,探索形成机制灵活、资源汇聚的学科融合创新模式。整合高校学科优势,围绕产业急需,通过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强化激励,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质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与精准引进,建立以创新贡献和学术质量为核心的标志性成果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发展通道,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持续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前瞻做好研究型人才储备,鼓励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优化本硕博贯通培养路径,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

深化融合实践,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服务效能

高校要充分认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持续健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切实贯通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落实《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加强前瞻研判、实时追踪和敏捷响应,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加速布局紧缺学科专业,精准培育输送人才。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有效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互聘共享”改革,积极推广“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创新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双向流动与价值共创。优化校企联合选题、协同攻关机制,推动企业超前介入研发、高校持续跟进投产测试,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时效。强化实践育人导向,探索完善学生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制度,组建校企“双导师”团队,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度,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数智化教学平台、创新智能交互式教学模式,重构“智能、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系统性提升育人质量。聚焦学生就业赋能,深入实施“双千计划”,加快布局一批对接产业需求的微专业与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与综合竞争力。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前瞻规划成才成长路径与创新创业方向,以择业新观念开辟就业新天地。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