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农田超80万亩

我市2300多座灌溉工程 完成更新升级

改造后的北仑大碶新安村机埠。(通讯员供图)

本报讯(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陈飒 廖铭新)记者近日从市水利局获悉,“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粮食安全,累计投入资金超1.1亿元,完成2323座农业灌溉工程的更新升级,数量居全省首位。

在宁波的广袤乡村,遍布田间地头的泵站机埠、堰坝水闸等“小农水”工程,如同毛细血管般为农业灌溉与粮食生产注入活力。针对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自2021年起,宁波聚焦保障粮食安全,通过补齐设施短板、优化管理体系,系统推进泵站、电机等关键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更新升级,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20年的0.618提升至0.624,领跑全省;灌溉保障率稳定在90%以上,粮食主产区抗旱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一系列工程惠及农田超80万亩,受益农业人口近30万。

在奉化区松岙镇海沿村,松岙—6号泵站经过去年全面升级,面貌一新。泵站配备了先进的混流泵等设备,防火防淹装置、标识牌等一应俱全,服务周边500亩农田。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远传电子流量计和远程视频监控,用水管理实现了信息化、智慧化。

宁波还创新探索“农业灌溉+”模式,推动灌溉工程与生态、旅游融合。更新升级后的“小农水”工程,不仅服务生产,而且成为美丽乡村的风景线和产业融合的新载体。

在镇海区至源生态农场,灌溉机埠经过生态化改造,实现农田退水“零直排”,水质持续改善,还拓展了稻虾共生、农事体验等多元业态,使农场亩均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生态与经济综合效益同步提升。

鄞州区城杨村1号泵站经过精心改造,既是灌溉附近300亩良田的“主力军”,也是一座开放的乡村文化驿站。泵站内,农业灌溉文化墙清晰勾勒出当地灌溉发展史,让这座小泵站成为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窗口和网红打卡地。

放眼甬新河畔,一座座披上新衣的泵站机埠与堰坝水闸,外墙彩绘着绿水青山和“二十四节气图”,各类护水标语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

小机埠,大民生。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坚持建管一体、长效运行的原则,不断创新管护模式,推动农田水利设施从“有人建”向“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转变,全面提升设施完好率与运行效能,为宁波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