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民情,温情化解纠纷

大碶“碶上平安”守护队织就基层治理新“网”

队员教居民使用灭火器。

队员进行煤气安全检查。

刘 慧 郑红雷

孙 肖/文

大碶街道供图

在北仑大碶街道的街巷阡陌间,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

他们不是警察,却调解着邻里纠纷;不是消防员,却排查着安全隐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碶上平安”守护队。

这支由社区干部、村民代表、党员骨干和热心群众混编而成的队伍,自2025年5月组建以来,用一双双“铁脚板”,踏出了一条基层善治的新路径,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平安网”。

从“盲盒”到“地图”:破解交界地带治理难题

“以前,我们的工作就像拆‘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问题会出在哪里。”周隘陈村党总支书记陈原益的这句话,道出了过去城乡接合部基层治理的普遍困境。大碶街道作为典型的城乡接合区域,村社交界、厂居混杂,权责交叉地带往往成为“三不管”的真空区,消防隐患、治安问题、矛盾纠纷层出不穷。

破题之策在于融合。大碶街道创新性地将镇定社区与周隘陈村、坝头社区与堍头村等五个重点区域捆绑,组建“碶上平安”守护队。社区干部的规范流程与本地村民的“人熟、地熟、情况熟”实现了优势互补。

“我们这条巡防线,既是物理上的‘融合线’,更是责任上的‘安全线’。”“平安陈·镇”联防联控队队长秦栋说。他的队伍由1名社区工作者和5名村民代表组成,巡防路线横跨小区与自然村,曾经的治理盲区,如今成了他们每日必巡的“责任田”。

“移动探头”:用脚步排查出1157处安全隐患

制度是骨架,而真正让这支队伍充满生命力的,是队员“眼里有活、脚下肯走”的务实作风。他们的工作群聊记录,就是一幅生动的社区风险图。

在邬隘村的一间出租房内,队员发现屋内电线私拉乱接如同蛛网,安全隐患严重,当场责令整改;在堍头村白虎堂弄,租客竟将天然气运输车违规停放在出租房门口,且煤气瓶旁就是乱接的电线,被队员及时制止;在老贺村一处房屋,充电线从屋内私拉到街边,火灶旁竟堆满了煤气罐,这一重大隐患被队员记录在案并立即通知本人。

“这些藏在角落里的风险,都是我们‘扫街’‘扫楼’扫出来的。”一名队员说。据统计,队员已累计巡查出租房近万间,发现并推动整改安全隐患1157处。从灭火器过期失效、减压阀不合格到逃生通道堵塞、废品堆积如山,队员像“移动探头”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嘴上功夫”与“心里温情”: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

除了排查“物”的不安全状态,队员更擅长处理“人”的不和谐因素。他们是安全观念的“播种机”,也是矛盾纠纷的“融化剂”。

面对广场舞、露天唱歌噪声扰民的“老大难”问题,坝头社区的巡逻组没有强硬驱赶,而是反复、耐心地劝导,寻求双方理解的“最大公约数”。在联翔公寓,一场即将升级的打架纠纷,在队员的及时介入和调解下成功平息。

他们的工作充满了人情味。队员发现醉酒者倒在地上,立刻上前照料并联系派出所;对于孤寡老人等重点关注人群,队员则默默记录在册,给予格外的关怀。

“这些零零碎碎的琐事,组成了我们工作的全部。”队员笑着说,正是这些“琐事”,构成了居民平安最坚实的基石。他们来自群众、服务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平安建设的“你和我”汇聚成了“我们”。

如今,大碶街道这支“碶上平安”守护队仍在不断壮大,塔峙、横杨等新增片区的队伍组建计划也已提上日程。他们每一步坚定的行走,都在为这片土地累积更多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幸福感,他们踏出了一条更具韧性、更加温暖的基层治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