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佳 林微微
这一幕,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宁波老年大学陆续开出关于“豆包”等AI应用的课程,人气爆棚。
如果还认为老年教育只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显然已跟不上当下宁波“银发一族”的学习步伐了。
59岁的许女士最近迷上了芭蕾,报名了古典芭蕾课。起势、扶把、“画圈”……每一个动作她都练得格外投入。“别看我年纪在这儿,跳起来感觉自己像二十岁!”她笑着说,“在这里,我找到的不仅是健康,更像是为自己打开了生活新篇章。”
采访中记者发现,时下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正不断拓宽,已从传统的西医保健、电脑基础等课程,延伸至人工智能、无人机航拍、非洲手鼓、手作墨趣、拼布艺术等更具时代感与时尚感的领域。
近年来,宁波通过建立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机制,推动“教育圈”不断向基层延伸。截至2025年10月,全市已拥有老年大学(学校、学堂)2155所,实现乡镇(街道)100%覆盖,并延伸至60%的村社。
随着“60后”等“新老人”群体持续加入,过往“一座难求”的供需矛盾,正逐渐转变为对课程质量与品类的新追求——关键不再是“有没有学上”,而是“有没有好课上”。
为回应这一趋势,宁波的老年教育供给体系正积极扩容、主动创新。
作为本地的办学标杆,宁波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已成为观察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我们每年都会根据报名情况和学员需求,通过分级分类等方式进行动态调整。”该校管理中心主任张雯介绍,比如近几年十分火爆的智能手机应用课程,已细分为手机摄影、短视频制作等课程,班级数量也从原先的3个扩充至8个。
除了对“显性需求”的响应,学校也主动前瞻,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开发新课程。比如,为契合当代老年人对健康时尚生活的追求,近年来开发的摩登舞课程不仅在校内广受欢迎,还成功推广至多个社区老年学堂。
不仅如此,特色课程的探索更延伸至广袤的城乡。象山高塘岛乡老年学校开出渔乐琴音等课程;海曙打造了涵盖革命历史、农耕文化、传统手工艺的“无围墙”立体研学课堂;奉化老年大学锦轩社区校外教学点开设竹骨剖丝团扇制作非遗技艺课程,与社区“共富工坊”紧密衔接。
学习无关年龄,进步不限形式。在宁波老年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机制的加持下,宁波开放大学、宁波老年大学以全域共建共享的方式开启了“百校万人同课”老年教育直播,首场宁波方言直播课便吸引超1万人在线观看。如今,这一模式已常态化开展,每年吸引约20万人次学员参与。
在“银发”学习热潮的背后,现实的挑战也随之浮现。当前以普惠性为主的供给模式,在开发时尚、科技类新课时,正面临人力、成本等多重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普惠价格与课程开发成本之间,存在着一种现实的张力。一学年300元至500元的学费,往往难以覆盖人工智能等新课的研发与人力投入。这使得现有的“兜底”服务,与老年人“井喷”的个性化、高品质学习需求之间,出现了缺口。
目前,无论是老年教育还是公益性民生服务事业,其发展规模与速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投入。当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其发展的内生动力便显不足,光靠公益一股力量,已难以完全托举起社会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期待。
此外,从事老年教育的业内人士认为,如何让课程设置更具内涵,是老年教育从“有”向“优”迈进的一道必答题。
展望未来,融入“银发经济”浪潮,被视作破题的关键。
去年7月,宁波老年大学、宁波开放大学共同挂牌为国家老年大学宁波分部,唱响“双校记”,通过打通壁垒、建立新机制,推出了思政文化引领、师资专项培育、课程资源共建、信息化提升、教科研共同体塑造、银发人才修身乐为“六大工程”,迅速实现了课程建设、师资管理、招生报名、资源共享、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六个环节的统一。
不久前,双方探索引入旅游、文创等行业,共同开发游研学课程。“爱我中华·大美华夏”系列研学活动的成功举办,正是市场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据市委老干部局透露,宁波正积极推进成立老年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通过规范市场准入、加强权益保护,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未来的方向,是以公益性、普惠性教育为基本盘,以产业化、市场化运行为多元支撑,在守住公益底线的同时,联动社会力量,借“银发经济圈”建设之机,为老年教育注入源源活水。
从“一座难求”到“好课难求”,变化的不仅是词汇,更是时代在老年群体身上投下的光影。当社会愿意为“有趣地老去”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选项时,银发年华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就在那不断“上新”的课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