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乡村、移风易俗

“宁波经验” 亮相中国文明乡风大会

本报讯(记者徐丽敏)10月29日至30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农业农村部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丛志强在主会场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在宁波用艺术赋能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象山县作为浙江唯一发言县,在会上分享了移风易俗经验。

“文明乡风建设,本质是‘人的建设’。唯有带着村民干、陪着村民变、帮着村民赚,才能实现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丛志强在发言中说。

运用“驻村陪伴共创、主题创作行动、村民教授村民、赋予村民新身份”四种方法,破解“别人干,村民看”“我想干,不会干”;挖掘村庄大文化、家庭小文化和村民小故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庭院、文化大院、文化场景、文化活动等文明乡风建设的多元载体;运用“文化+百业”方式,对接社会运营团队或培养村干部运营,并与腾讯联合开发首款“共富AI”乡村经营智能体,帮助村民实现业态持续发展……丛志强和团队花了七年时间,写作并丰富了这本“经验帖”。

宁海葛家村的叶仙绒,将两间闲置老房子改造成了家庭美术馆,从家庭主妇变为美术馆“馆长”;葛家村妇女袁小仙,将自家庭院改造升级为“能吃的布艺馆”,年均营收超30万元……这些鲜活的故事,正是宁波文明乡风建设的成果。

自2016年启动整治以来,象山县节约婚丧礼俗支出64.7亿元,家庭年均礼金支出从3.5万元降至0.7万元。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该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移风易俗的实践探索。

组建县婚丧礼俗整治办公室,开展常态化会商和婚丧服务领域联合执法;出台《关于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7项制度,对彩礼标准、酒席规模、随礼金额等作出具体限制;依托4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349个文化礼堂组成的基层阵地,常态化开展“文明婚丧大家谈”“节俭宴席·文明餐桌”等主题活动……象山在移风易俗推进过程中,既打出刚性约束的“硬拳头”,也注重浸润人心的“软引导”。

宁波文明乡风建设始终紧扣乡村振兴、紧贴群众需求,走出了一条精神提起来、文化留下来、环境靓起来、古村活起来、生活富起来的发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