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顾佳诚 王佳辉
通讯员 高嘉鸣 文/摄
人物名片
张学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宋明理学、中国现代哲学。
核心观点
■王阳明所讲的“良知”,是一个融理性、情感、意志、直觉于一体的精神整体
■阳明思想所强调的突破成规、勇于创造的精神,对企业家尤为重要
■推动阳明文化出海,既要坚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也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内容
昨天,“2025阳明心学大会”宁波活动在阳明先生出生地余姚启动,来自全球的阳明心学专家学者、全国阳明史迹保护研究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等800余人参加此次文化盛会。
作为大会子活动,“2025阳明文化中外交流会”于当天上午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智以《王阳明思想对现代人的意义和价值》为题作主旨演讲,深入阐释了阳明心学在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方面所具有的当代意义,引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共鸣与深入思考。
围绕“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何在”“如何推动阳明文化走向世界”“阳明文化与甬商精神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等重要议题,记者在会后对张学智教授进行了专访。
A
阳明学,将德性与知识重新打通
记者:我们注意到,当代社会兴起了一股“阳明热”,甚至不少年轻人也自发钻研阳明心学。在您看来,王阳明思想中的哪些特质,恰好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
张学智:当前,全国范围内之所以兴起“阳明热”,是因为他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于“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境界。卓越的成就,与他身上几个鲜明的特质密不可分。
首先,王阳明一生秉持不断探索的精神。他从小立志做圣贤,之后广泛学习词章、佛理、道家思想、兵法乃至骑射,一生都在持续精进。他的思想中始终贯穿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向前突破的劲头。
更值得关注的是,王阳明从朱子学的传统中突破,特别强调“心”的独立价值。这种独立性,彰显的是自尊、自强、自信与自立的人格力量。今天的创新,恰恰就需要勇于打破旧有条框,在前人基础上充分释放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王阳明还特别善于挖掘人内在的精神蕴藏。他所提出的“良知”,既有对孟子思想的继承,更融入了自己半生在军事、政治、经济实践中的深切体悟,从而承载了远超前人的丰富内涵。具体来看,王阳明所理解的“良知”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
它包含理性。王阳明说“良知越思越精明”,不经思考、漫然应对,良知就无法显现。它包含情感。正如孟子所说的“四端”,本就内在于良知之中,王阳明进一步指出,虽然喜怒哀乐等“七情”不直接等同于良知,但离开情感,良知就会沦为孤悬的存在。它包含意志。王阳明说自己的良知之学“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强调人要在世上磨炼,从而使理性更清明、意志更坚定、情感更纯粹。它也涵盖直觉。直觉融合了不同阶段的人生阅历,面对相似场景时,“良知”会自然涌现,无需临时思考。
总而言之,王阳明所讲的“良知”,是一个融理性、情感、意志、直觉于一体的精神整体。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挑战,都不能只动用心灵的某一方面,而应当激活、调动并融合全部的精神力量,以完整的人格去应对世界——这正是王阳明思想在今日依然鲜活的意义所在。
记者:在您看来,阳明思想的孕育基础是什么?与之前众多儒学大家相比,王阳明的观点又有哪些独特性?
张学智:王阳明的思想与浙东文化底蕴密不可分,正是在浙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这里的风土人情、山川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能够催生杰出思想的独特环境,历史上也确实涌现了许多大家。
然而,王阳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根植于这一传统,又从中开创了一套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体现在“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等观点中。
尤为重要的是他所做的“融合朱陆”的工作。具体而言,朱熹的“格物致知”代表了一种强烈的知识取向,强调向外求理;陆九渊的“尊德性”代表了鲜明的道德取向,主张向内立心。王阳明将这两大路径合二为一,指出知识必须在价值方向的指引下展开,而价值的确立也离不开知识的支撑。他将这一洞见凝练成一句口号:“道问学”就是“尊德性”,二者实为一体两面,不可分割。
这一思想对现代人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我们今天往往带有一种“单纯的知识取向”,深信“知识就是力量”,却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道德对知识的引领与规范。王阳明这种将德性与知识重新打通、合为一体的精神,正是针对当下现实的一剂良药。
B
甬商要具有“发挥本心的创造精神”
记者:阳明心学的内容与现代企业家精神之间有何关联,甬商应如何将阳明心学的内核融入现代商业伦理,使传统精神在当代持续发挥价值?
张学智:纵观阳明心学的研究历史,兴起于国内学术界并很快形成了热潮,商界紧随其后。一些知名企业家在治理企业的过程中融入阳明思想的精髓,取得显著成效,也令更多国内企业家深受触动。
我认为阳明心学对企业家而言尤为重要。据我了解,不少宁波企业家会专程赴外地参加各类阳明心学研修活动。在这一方面,宁波作为经济发达、企业家众多的地区,又与阳明先生有地缘联系,完全有条件主动构建自己的平台,推动相关学习与实践,不仅可以服务本土企业家,还能吸引外地企业界人士参与。
对企业来说,虽然不同企业在制度、文化上各有特点,但阳明心学所倡导的“发挥本心的创造精神”,恰恰能够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这种结合的关键在于,将既有的理论或经验通过企业家自身的理解、转化与再创造,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形成适合自身的治理方式。具体来说,阳明思想所强调的突破成规、勇于创造的精神,对许多企业家极为重要。他们需要发扬“心即理”“致良知”精神,敢于打破条条框框,不盲从权威,走出自己的路。
此外,时代变迁,企业家的心态和追求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老一辈企业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一代接班人开始掌舵,他们对待财富与人生的态度已大不相同。在引导新一代企业家时,我们既要鼓励他们发扬王阳明的创造精神,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也要倡导他们学习“良知”理念,做有良知、有社会关怀、有温度的企业家,将企业发展与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
C
重视分众传播
发挥阳明学的普适性与实践性
记者:阳明文化是宁波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做好阳明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张学智:在国内,目前我们可以联合的资源很多——包括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阳明先生当年足迹所至之地,他们对浙江在阳明文化上的地位普遍认同。
因此我们应当主动创建一个品牌,首先把全国研究阳明心学的学者联合起来。目前我们举办的会议所邀学者还比较有限,未来可以举办更多大型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同时,要充分发挥已有合作资源的作用,共同开展活动,形成合力。
在全国范围内,大家对余姚“阳明故里”的身份认同度很高,宁波要紧紧抓住这一优势,借助各地的重视,尽早把行动铺开、把氛围营造起来,把阳明文化品牌做大。
将视角放到国外,在我看来,海外的中国哲学研究长期偏重学者层面。例如,朱熹的理学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且易于系统化讲授,更符合国际学术界的理解与接受习惯。相比之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极为精炼,意在用极少词汇涵盖极广内涵,这导致其含义往往随语境流转变化。
因此,要准确理解王阳明并阐释其思想,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不仅需精通“四书”,熟悉“五经”,还必须透彻了解朱子学,因为阳明思想正是在与朱熹思想的对话与辩难中建立起来的。
传播难度诚然存在,但阳明心学本身具有强大的普适性与实践性。王阳明自己曾指出,“致良知”之学,“高者可以高就,低者可以低就”,因此在推动阳明文化出海时,应重视分众传播,既要坚持高水平的学术交流,面向专业学者深入阐释,也要致力于将思想转化为通俗易懂、贴近大众的内容,让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的人都能接触并理解其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