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从基本保障到品质生活,“老”需求的内涵正在刷新,驱动供给端以“新”生意回应时代课题。这不仅是民生考卷,更是面向未来的经济新赛道。适逢重阳节,我们推出“‘老’需求‘新’生意·解码新‘银’态”系列报道,聚焦宁波实践,解码新“银”态的机遇与挑战,探寻“夕阳红”产业如何绽放“朝阳”光芒。
记者 王佳 林微微
老龄化浪潮下,如何安享晚年已成为每个家庭的必答题。
在宁波,不少“刚需”老人,正通过选择专业养老机构,开启晚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他们用行动投出的“选票”,清晰地指向了几个方面:专业的医养结合服务是核心保障,高性价比与适老环境是基础,而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社会连接”,正成为定义“安好”晚年的关键。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宁波的养老供给端如何回应?
宁波福龄颐养院“自带”一家“嵌入式”护理院,内科、全科、中医科,包括药房、B超室、检验科等科室一应俱全。“老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一站式医疗服务。”该院负责人介绍。
健康长寿离不开合理的膳食。宁波颐乐园的东食堂引入星级酒店的标准,为400多名护理型老人提供专业的膳食服务,并建立起了“营养档案”。
“老人特别需要融入环境,不能与社会脱节。”一名养老行业观察者指出。
“我们正探索将社区化元素融入养老机构建设,以‘南山苑’为名进行‘去机构化’养老实践。”南山老年疗养院负责人介绍,疗养院成立南山苑居民自治委员会,设立居民说事室,“选举”居民代表,关注每一位老人的心声。
这些举措不仅密切了邻里关系,也让老人的需求得以落地。比如,根据居民建议,经过疗养院和多方努力,连接东门口至鞍山村的“乡慈一号”公交线路于2023年开通,方便老人出行。同时,“家庭医生”服务也已“落户”,基本体检、疫苗接种在院内即可完成。
为拓宽长者的生活场域,南山老年疗养院开设了书法、烘焙、舞蹈等多样兴趣班,搭建了“开心果蔬园”、布艺工作间、银龄党建室、老顽童书吧等平台,让长者能依据兴趣持续深耕、创造价值。
这些养老机构的探索,是宁波养老服务体系优化升级的缩影。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有养老机构247家,床位4.5万余张,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作为新兴赛道,银发经济面临供给与需求“错配”的挑战,养老机构领域亦然。最直观的现象是:单人间、双人间较受欢迎、入住率较高,而多人间入住率偏低。
“现在,老人及其家属更愿意选择单人间或双床亲属间,宁可多花点钱,以换取更舒适、私密的居住环境,避免‘拼房’可能带来的不便。”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释放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养老机构还须在医养结合的深度、智能技术的应用、专业护理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壮大等关键课题上取得突破。
李女士母亲的案例颇具启示意义。失智症侵蚀了李女士的母亲大部分近期记忆,但不曾抹去她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本能”。养老院医护人员发现的这个“秘密”,成为照护的转折点。“我们注意到,旋律一起,她就能跟着哼唱,歌词记得一字不差。”护理人员说。
于是,养老院将音乐疗愈融入日常照护。两年来,老人情绪稳定,基本功能没有进一步退化。
“每月5000多元,我们愿意为此埋单。”李女士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家照顾,需专门请保姆,加上饮食等其他开支,并不比住养老院费用低,“关键是妈妈在这里过上了相对有质量的生活”。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会长吴玉韶,近期在宁波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谈到,养老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服务,各养老机构需要将“专业照护”打造为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练就不可替代的“基本功”。
精准抓住老人需求同样关键。上海有家养老院,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同时,推出了一项香薰项目,对焦改善失眠、调节情绪等细分需求。由于精准契合了老人的需求,该机构100多张床位长期处于满员状态。
未来,养老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延长生命的长度,也在于拓展生命的宽度。当养老机构能深入照见长者的需求,便是对“老有所安”最生动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