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隽 陈妤涵 吴冠夏 张钱鸿
人物名片
柳建伟,1963年10月生,作家、编剧。2005年,凭借创作的小说《英雄时代》获得第6届茅盾文学奖。
24日,第十届浙江书展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携长篇小说新作《钱塘两岸》第一卷走进书展,以“文学观照现实”为主题展开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柳建伟早年曾在宁波进行过长期的生活体验与文学采风,对宁波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理解,这也为他创作《钱塘两岸》中涉及甬江流域的故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浙江书展的宁波“阅读+”展厅,记者对柳建伟进行了专访,深入探寻阅读与创作、文学与影视中的“柳氏密码”。
我的阅读:
服务于长篇创作的知识积累
记者:身处新媒体时代,我特别想请教您:哪些书籍曾深刻影响您的文学审美与创作视角,让您愿意反复品读?这些影响,又会以怎样的方式体现在您的作品中?
柳建伟:我一直把自己清晰地定位为“长篇小说作家”,所以我的阅读也始终围绕这个核心展开,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经典长篇小说的精读。这是我的“基本功修炼”,像《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是绕不开的。同时,我还为自己选定了5位“文学导师”,他们的作品需要反复研读——国外的有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莎士比亚,国内则包括曹雪芹和鲁迅。
第二类是杂学类书籍的泛读。长篇小说要写得包罗万象,就不能局限在文学领域,历史、政治、经济、地理、方言这些都得懂。我一直觉得,只有把这些不同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让作品有厚度、有质感,真正撑起一个丰富的文学世界。
现在我已年过六旬,生活里最核心的事还是读书和写书。算下来,我将80%以上的精力投入这两件事,它们既是我的创作源泉,也是我生命里最踏实的底色。
我的作品:
承载荣耀与热爱的“时代三部曲”
记者:您的“时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围》《英雄时代》,书中人物鲜活得仿佛能走进现实,也因此深受读者喜爱。这三部作品在您心中各自占据着怎样的地位?其中是否有一部是您个人最偏爱的?
柳建伟:如果把我的作品比作孩子,那“时代三部曲”就像我最牵挂的三个孩子。作为父亲,我对它们自然是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但这三个孩子带给我的感动与荣耀,各有各的分量。
最先出版的《北方城郭》是当之无愧的“长子”,正是这部作品让我在文坛站稳了脚跟,算是为我打开了创作生涯的第一道大门。但要说真正让我被大众熟知,还得是《突出重围》。2000年,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在央视首播,收视率惊人。《英雄时代》斩获了茅盾文学奖。
如今回望创作历程,这三部作品就像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三块里程碑。未来,我依然会带着这份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继续前行,期待能写出更多扎根时代、触动人心的作品。
我的创作:
扎根文学与影视的“艺术之思”
记者:您参与创作的《惊涛骇浪》曾入围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另一作品《飞天》也成功入围华表奖优秀编剧奖。基于专业的实践背景,您如何看待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否构成了一种相互成就、互补共生的关系?
柳建伟:在我看来,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文学的基础性地位不容置疑。
影视艺术本质上是文学与戏剧的结合,再融入技术手段而成。许多成功的影视创作,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蓝本,这些文学IP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故事底蕴和情感共鸣。
文学直接决定影视等艺术的品质高度,当下影视领域的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点。若是长期难出佳作,那大概率是在创作中轻视甚至忽视了文学这个根本。
作为创作者,我期待更多影视从业者能真正扎根文学、敬畏文学,把文学的养分充分吸收到创作中,让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深度的影视精品涌现出来,这便是我对创作最朴素也最热切的盼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