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首次成功试种土圞儿

经济效益是传统作物的近十倍

记 者 沈天舟

通讯员 何欣怡 赵以勒

实习生 王优悠

前天,在海曙区章水镇低海拔的“浙贝故里”基地,农户正忙着播种贝母;在该镇海拔近700米的里梅村,村民正用锄头挖出一串串形似小红薯的土圞儿块根。这是宁波首次成功试种土圞儿这一特色中药材。

“这东西是我们村的‘金疙瘩’!”村民赵欢孟捧起刚挖出来的土圞儿,笑着说,“以前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一亩地挣不了几个钱,种土圞儿,经济效益是近十倍!”

这份山地里的新希望,源于7年前的一次发现。2018年,四明山区首次发现土圞儿野生种资源,章水镇便联合省中药研究所成立专家工作站,在“浙贝故里”基地攻坚土圞儿育种与扩繁技术;随后由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选定在里梅村、杖锡村和“浙贝故里”基地3个不同海拔的地方进行试种。

“土圞儿的叶和块根都能入药,春夏采叶,秋季挖根。它适应性很强,成活率高,管理起来相对省心。”海曙区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谭玉梅说,“今年首次扩大规模试种,从收成来看,土圞儿已具备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开发的成熟条件。”

在海拔较高的杖锡村、里梅村,一亩试验田产出土圞儿600公斤,在“浙贝故里”基地,20亩试验田亩产约450公斤,三地产量近1万公斤。这些土圞儿早在播种前就已“名花有主”,与药企签订的订单协议,让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推广一个新品种,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市场有需求、技术有突破、农民有收益。”负责“浙贝故里”基地种植的富农浙贝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将炜说。在他看来,新品种与浙贝母在育种扩繁、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上存在共通之处,未来在种植技术和产销模式上可以互通互鉴。

对于里梅村党支部书记赵君达而言,土圞儿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山区农业的转型希望。“我们村耕地少而分散,以前种普通蔬菜,成本高、没价格优势。土圞儿不挑地,在贫瘠的花木地也能生长,适合我们山区的实际情况。”目前,当地的土圞儿采收工作已接近尾声,不少土圞儿果实正在进行晾晒,待挑选后,较大的果实将被运下山加工,较小的则留作明年的种子。

“明年我们计划流转50亩地种土圞儿,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赵君达说。

作为“浙贝故里”,浙贝母的种植和加工销售一直是章水镇的核心产业,去年全镇浙贝母种植面积达1359亩,总产值2938万元。如今,一颗颗深褐色的土圞儿,正如一枚枚活棋,为这个百年药乡注入新的生机。

“浙贝母秋种夏收,土圞儿春种秋收,两者可以形成互补,同时还能共享‘企业+基地+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基地’双驱动的成熟产销体系,有效分散市场风险。”章水镇相关负责人说。

2025-10-26 经济效益是传统作物的近十倍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2564.html 1 3 宁波首次成功试种土圞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