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川
10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浙江书展将如约而至,引发人们对读书话题的关注和讨论。
读书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书籍的滋养。记得小时候,除了上学时用的教科书外,少有其他可供阅读的书籍。每每得到一本好书,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甚至一字一句抄写下来。如今,各种各样的出版物琳琅满目,但人们读书的热情反而有减退的迹象。对许多人来说,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成为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
对读书缺乏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功利心作怪。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越来越重物质、重实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凡事讲求实用性,讲求即时回报。体现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不少人抱有很强的目的性,多为升学、升职,为取得一张文凭或证书而读书。一旦达到目的,就很难静下心来继续,而是把时间花费在他们看来更为重要的事情上。
尤其是,进入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资讯、汲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快速,而且休闲娱乐的方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无论是电子游戏,还是各种社交媒体,无不让人迷恋其中,挤占了人们大量的闲暇时光,加剧了“阅读危机”。
身处数字时代,书籍让位于手机似乎已成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24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纸质图书仅24.41分钟,而手机接触时长高达108.76分钟。某大学图书馆的数据更具象征意义:其图书借阅量从年均六十万册骤降至如今的六七万册。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在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差不多人手一部手机,绝大多数在看短视频、玩游戏或刷朋友圈,很少能看到阅读者的身影,即使是看电子书的,也寥寥无几。
毋庸讳言,进入数字时代,传统阅读面临挑战。对此,尽管不必惊惶失措,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让阅读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自觉与坚守。
以平常心看待读书。有作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读书有三种境界:求知、休闲与浸淫。求知不是读书的唯一目的,以此作为休闲的手段,或浸淫其中、自得其乐,方得读书之妙。在我看来,读书不过是一种充实自我、取悦自己的手段,大可不必把它看得过于神圣,或寄予过重的期望,甚至为此背负压力。除了那些专门从事学问研究的,普通人完全可以用放松的心态对待读书这件事。尼采说:“读书,就是沿着作者的脚印去看沿途的风景。”只有让读书回归纯粹,享受其过程,才能长久地保持热情。
时常有人质疑读书的用处,认为读了也记不住,没什么用。事实并非如此。常言道:开卷有益。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作家三毛所说:“许多时候,自己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要有定力。现代人面对数字媒体和娱乐方式的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要静下心来读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很强的自制力。相比于阅读枯燥的文字,浏览网页、看短视频、玩游戏,无疑要轻松、有趣得多,但一味沉迷其中实不可取,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造成专注力的下降。更何况网络世界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充塞无聊甚至荒诞不经的内容,大数据推送更是让人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相比而言,集中人类智慧的书籍要权威、深刻、有营养得多。
为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和冷静,尽可能与网络及电子产品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过度依赖,善于走出舒适区,强迫自己每天抽出一部分时间,保留与书籍亲密接触的机会。做到这一点很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必能从中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数字时代的阅读,是对一个人定力、自制力和耐心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的过程何尝不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