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

谁谓洋广?一船可航!

袁明淙

“伊斯坦布尔桥”轮从东海之滨穿越北极圈,将“中国制造”送达英国港口,完成了“中欧北极快航”的首秀。这不仅在地理意义上开辟了一条新航线,更在人类认知与全球合作层面,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升维”实践。

长久以来,墨卡托投影法绘制的世界地图深深烙印在人们脑海中,高纬度地区被不成比例地放大,使得取道北极航线在视觉上成了“舍近求远”。然而,当我们将目光从二维图纸转向三维地球仪,北冰洋瞬间从不可逾越的天堑变为连接亚欧的“一衣带水”——自北太平洋至北大西洋的捷径,恰恰是北极航线。

“中欧北极快航”的价值首先体现在无可比拟的时效优势,较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约40%航程,以20天直达欧洲的“北极速度”实现“时空折叠”,重塑了物流效率的标杆。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是时间的节省,更是资金周转的加速、市场机遇的把握和供应链模式的革新。

在地缘政治风云变幻、传统贸易通道频受干扰的当下,北极航线的价值远不止于降本增效。无论是苏伊士运河的拥堵、区域冲突对关键水道的威胁,还是中欧班列遭遇封锁,都让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北极航线航行环境相对稳定,地缘风险较低,为中欧贸易开辟了高效、自主、安全的“第三通道”。它不仅是贸易的“快航道”,更是危机的“缓冲阀”,推动全球供应链从单一路径依赖向多极网状结构“升维”。

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的国际环境中,北极航线的开发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启示我们,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的不是筑墙设垒,而是携手开辟新的合作空间。因此,全球治理理念也必须实现一次深刻的“升维”,从零和博弈走向互利共赢,从孤立封闭走向开放联通。自2017年“冰上丝绸之路”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北极开发,推动北极航道的和平利用与国际合作,与各方共享发展机遇,彰显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伊斯坦布尔桥”轮,船如其名,架起了一座联结亚欧、沟通世界的崭新桥梁。“中欧北极快航”,不仅开辟了一条穿越冰海的物理通道,更昭示着一条通向开放包容、更具韧性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比缩短航程更可贵的,是打破认知的壁垒、拉近心灵的距离。当人类携手跨越地理与心理的鸿沟——谁谓洋广?一船可航;谁谓路远?同心必达。

2025-10-14 袁明淙 快评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40066.html 1 3 谁谓洋广?一船可航!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