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晴 通讯员 孙展
“当前水温30℃~32℃,虽然比8月份34℃~35℃的高水温略有回落,但仍比去年同期高了不少。”昨天中午,宁波奉化区松岙镇五百岙村,阿岳水产养殖场的负责人王君岳提着水温计出现在塘边,这是他每日雷打不动的一项工作。
“这个水温区间,虾蟹蜕壳会顺利一些,但今年的高温季实在太漫长了。”王君岳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今年夏季,晴热少雨的天气笼罩宁波,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烤”验。高温不仅直接导致养殖生物“中暑”,更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对蟹、虾、甲鱼、大黄鱼等主要养殖品种构成了威胁。
在王君岳200亩的养殖场里,梭子蟹与贝类混养,南美白对虾则单独精养。他介绍,高温影响下,梭子蟹在8月份出现了明显的厌食现象。所幸南美白对虾虽受影响,但未出现大面积减产。
鄞州区咸祥镇的皓海水产养殖场孙思志,在这个夏天遭遇了“滑铁卢”。他在7月底和8月初投放的两批南美白对虾虾苗,均在投放后一个月左右被检测出感染了肠胞虫。
他推测,病害与高温存在关联,是外源水携带的病原体在高温环境下加速繁殖。最终两批虾苗或被处理,或被低价售卖。
“高温的影响是全面性的。”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沈伟良指出,虾类在高温下易出现“拉白便”、生长放缓、蜕壳受阻;蟹类核心问题在于“蜕壳不遂”,“热死”现象更明显;大黄鱼则因摄食减少和夜间缺氧,部分片区已出现大规模缺氧死亡案例;龟鳖类因水温过高、底层水缺氧,颈部及底板病害发病风险升高;淡水鱼虽受影响相对较轻,但生长减缓。
沈伟良同时分析,高温少雨所带来的并非全是坏处:相较于台风、多雨年份,池塘水生态系统更稳定,减少了因水温骤变、大水漫灌引发的病害问题,养殖品整体死亡率相对更低。
面对高温挑战,宁波主管部门迅速行动。今年夏季,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组建4个工作组,用一周时间覆盖全市所有重点养殖区域,现场指导20余户养殖户,提供病害诊断、用药教学;同时通过微信点对点沟通、电话咨询等方式,为更多养殖户提供远程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