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伟 文/摄
早年,乡间缺乏高大的地标建筑物,大树往往成为一个小区域的标志。由此,“大树下”便成了某个小区域约定俗成的名称。后来,这些名称中的一部分上升为正规地名而进入《地名志》,如《鄞州区地名志》《余姚市地名志》等皆列有“大树下”地名。
“大树下”的大树是什么树?很多并不明确,但也有一些是明明白白的,如《鄞州区地名志》中的“乌桕树下”,《奉化区地名志》中的“茶花树下”,《余姚市地名志》中的“构树下”和“楝树下村”,《慈溪市地名志》中则有“柳树下”“香楝树下”“桕树脚下”“楝树下”“榆树下”。其中,以“樟树下”作为地名的最多,仅《余姚市地名志》中就有四处。
说到“大树下”,我不由得联想到赫赫有名的山西“大槐树下”。2006年,我前往壶口瀑布采风,顺便去了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这里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后来,“大槐树下”建了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
据《浒山镇志》记载:“陈,系大姓之一。北宋末年,陈氏由河南颍川郡随康王南渡至浙江乐清南门外大槐树下,明洪武二十年浒山营城建立,驻有来自乐清之募兵……”据说,前来慈溪浒山的移民,出发前是在乐清南门外大槐树下集合的。这不,又出了个“大槐树下”,很是新奇。
考察浒山大姓,这支来自“乐清南门外大槐树下”的陈氏尤其显赫(旧浒山城的陈氏,主要由不同的三支组成),旧时浒山城内大商店和连片的深宅大院,绝大多数为这支陈氏所有。陈氏子孙遍布浒山所城及城郊东、西、北各处,有“陈半城”之称,后来的大画家陈之佛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之前,我撰写《老浒山》一书时,因为绕不过这支陈氏,于2016年3月专程赴温州乐清考察,可惜一无所获,“南门外大槐树下”已痕迹全无。2016年11月,《老浒山》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支陈氏的“根脚”未入书,成了我的心病。
几年前,我去族谱收藏专家励双杰家参观,看到一个崭新的装谱木匣,匣上刻有“公元二〇二一年重修 孙氏宗谱 朴树下武绳堂”字样。
“朴树下”究竟在哪儿?于是骑车四寻。先是在网上搜寻到《朴树下孙氏宗谱》封面,后偶然摸入孙国范的家。孙国范是从慈溪市人民医院退休的著名中医,家住浒山东郊“孙家塘头”,百岁老人,状态很好。孙先生说,他就是“朴树下孙氏”的后代。“朴树下”就在“孙家塘头”的大塘河南侧。
我估计在余慈一带,孙姓较多,因而用“朴树下”加以区别。“朴树下孙氏”这一称呼,既简洁响亮,又能得到众人认同,其作用不亚于地名。
几年前,我参加了“鄞江庙会”,活动时安排巡游周边乡镇,沿途共设有十二处供点,其中最大的供点为光溪村“大栲树下”。
“大栲树下”在鄞江镇家喻户晓,现在已成了一处景点,当然,在《地名志》上是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