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单玉紫枫 孙佳丽
向东是大海,开放见真章。
宁波东海边有个被公认的“最开放的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
在这片46平方公里的“试验田”上,295项制度创新举措落地生根,31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其所在的北仑区以全省千分之四的面积贡献了全省12.5%的进出口额。
自浙江自贸试验区获批扩区以来,宁波片区紧盯“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发挥“自贸区+综保区+港口”的多功能叠加优势,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开放实践为船舵,推进了一系列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去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北仑港综保区、梅山综保区的“国考”排名均实现进位提升,创历史最好成绩。
宁波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开放赋能,挺进深蓝。
制度破题,空间掘金
地下23层,一场“向地下要效益”的改革已见成效。
面对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与效率瓶颈,宁波以制度创新打通开放堵点,针对土地资源紧缺难题,在全国首创地下空间分层开发确权机制,让土地迸发新活力。
依托山体资源建设地下油气洞库,500万立方米原油地下洞库地面占地仅需56亩,较地面储罐节约建设用地1700亩。
制度创新的新章不止于此。
向海而生,宁波在全国首创“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让货物通关时间从3天压缩到1天以内;
口岸移民“地检融合”新模式,缓解外籍船员“下地难”;
成功争取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试点政策,并上线全省首个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落地全省首艘国际船舶船籍港登记,创新推出“全区一港、一体通办”等突破性服务举措,海事业务的办结时限较法定办结时限压缩80%以上;
在全省率先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试点,推出“一次返装、港内连续加注”模式,落地保税润滑油、LNG加注“先供船、后报关”业务,构建多港区加注网络,年加注量首次突破17万立方米……
31项改革试点经验走向全国,52项案例入选省级最佳,宁波片区以制度型开放书写着“敢闯敢试”的答卷。
贸易裂变,链通全球
大港之畔,梅山国际冷链供应链平台建成省内规模最大港口型冷链枢纽。
这个枢纽累计引进76家产业链企业,开拓南美、欧洲至中国的冷链跨境新通道,上线运行“冷链数智监管平台”,开发建设智慧冷链食品安全检验公共服务平台,进口冷链货物通关时间从2天缩至半天,让全球优质蛋白更快端上百姓的餐桌。
再看出口端,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散件货物被统一运入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
宁波海关全国首创“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改革,将货物通关时间从原先的3天左右压缩到1天以内,并构建跨境电商全流程智慧集成监管体系,把监管环节前置到流水线上,货主企业通过智慧系统,随时关注每一票货物的状态。
一系列“真刀真枪”的制度赋能,让企业享受到了“真金白银”的开放红利。
宁波亚集物流总经理李峰介绍:“目前,我们的跨境电商出口前置仓已增至9.5万平方米,仅2024年就出仓3.11万标准箱。”
今年上半年,宁波跨境电商特殊监管区域出口货值达25.7亿元,同比增长13.9%,总量跃居全国首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1.2%。
大宗商品,枢纽配置
开放的深度,决定发展的高度。
去年12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在浙江揭牌。1.9万亿元——这是2024年宁波片区所在北仑区的大宗商品销售额的亮眼成绩。
在这片开放热土上,大宗商品“储、运、贸、工、服、数”一体化发展的蓝图正变为现实。
储存能力持续升级。200万立方米丙烷地下洞库建成投运,去年新增仓储中转能力500万吨,宁波成为亚太最大液化石油气集散中心。“绿能港”LNG三期建设推进,将新增600万吨接收能力。66云链、大宗易行等平台破解大宗商品物权确认、融资难题。
贸易业态不断丰富。离岸贸易国际收支额35.5亿美元,同比增长41.4%,今年上半年的这组数据背后,是宁波打造的全国首个离岸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48家企业入驻,853笔业务备案,“白名单”信用机制让“三流分离”的贸易核验效率大幅提升。离岸贸易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彰显质量优势。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全省首批“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落地,十项外籍人员出入境便利化措施推出,让全球人才在这里安居乐业;
聚焦“油头化尾”延链补链,中海油大榭石化五期项目投产,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基地建成;
落地全市首批船舶跨境租赁项目,造船款及租金均采用人民币收付,“保税+租赁”出口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可推广的范本……
从港口开放到制度输出,从货物贸易到规则引领,向海而兴的宁波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