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萍
最近,《浙江老年报》报道了诸暨市公交车司机王海锋师傅的故事。王师傅从业11年,提高老年乘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始终是他的追求。公司为了方便老年乘客,规定公交车靠站时,车轮与站台的间距不能超过40厘米,王师傅将这个间距缩短至20厘米以内,让老年人能够一步上车,下雨天不用担心湿了鞋袜。这成了他的“品牌”,许多老年人看停车的位置,就知道是王师傅的车来了。近日,数十名老年人联名给他写了感谢信。
王师傅的故事说不上很出众,但让人感动,因为这样的便利是老年人可感可及的,启示我们要重视做好针对老年人的服务。
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1月7日发布的《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各类服务在老年人全方位需求、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协调联动,完善老年人床边、身边可感可及的服务措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有哪些呢?《意见》提出了“六助”: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列入了国家政策,可见,是必须做好的。
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能帮助老年人解决急难愁盼。这“两边”“六助”,对于健康人来说可能是小事,对于有的老年人来说,就是大事。况且,养老服务不能因小而不为。对老年人的服务,应细些再细些;与老年人的距离,应近些再近些。有人提出,打通为老年人服务的“最后一米”,就是这个道理。
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能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社会环境,增添安心与快乐,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我的二妹和妹夫是空巢老人,过去,经常为一日三餐发愁,如今,当地政府办了老年食堂,饭菜可口,价格实惠,还把饭菜送到社区,这成了他们最满意的事情。
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能进一步提升社区的适老化程度,把老年人的需求稳稳托住。能否稳稳托住“一老一小”的需求,是有效检验社区治理精度的标尺之一。
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是党和国家养老政策的深化、细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就是对总书记嘱托和国家战略的落实,能够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构筑兜底性保障。
如何做好老年人可感可及的服务呢?笔者以为至少要有三个提升:
提升助老理念,乐于为老年人服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当前,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叠加趋势明显,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关怀老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要用心守护好每一抹夕阳红。
提升助老供给,扩大覆盖面。有的地方把“两边”服务扩大为床边、身边、周边“三边”,提出“养老服务政策立起来,养老服务设施建起来,养老服务内容细起来,养老服务供应多起来,养老服务质量高起来”,值得借鉴。提升助老供给不能限于传统供给,也应提升新时代特色的供给,许多老年人也需要“诗和远方”,有的地方推出了老年旅游专列,就很受老年人欢迎。
提升助老精准度,让养老服务更加适老。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政策制定应与老年人需求精准对接,服务供给要精心设计,开展活动要精细安排。不能满足于嘴上说的、墙上贴的、纸上写的,贵在落实。
助老服务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