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外贸如何抢抓上合机遇

马斌:推动“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技术出海”和“模式出海”升级

马斌。(受访者供图)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开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燃料加注。(陈邦奎 摄)

宁波海关关员监管海铁联运班列作业。 (向恋梅 摄)

记者 孙佳丽

人物名片

马斌,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南亚学会中南亚分会副秘书长、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主要从事俄罗斯与欧亚事务、对外投资风险、海外利益保护及大国关系研究。

核心观点

■“上海精神”是支撑上合组织发展的灵魂,其时代内涵随着国际局势发展被不断丰富

■本届峰会为中国拓展合作空间,为世界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注入动力

■宁波外贸底蕴深厚、韧性十足,只要准确把握全球趋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拥抱变化,就能开拓新局面

■应推动“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技术出海”和“模式出海”升级

“凝聚各方共识、激发合作动能、擘画发展蓝图”,肩负这一重要使命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近日在天津举行。这是上合组织发展历程中规模最大的一届盛会,成果丰硕。

本届峰会制定了上合组织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发出了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的正义声音,表明了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公正立场,落地了“四个安全中心”,作出了成立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政治决定,设立了6个务实合作平台,制定了6项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上合组织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这些成果将带来哪些变化?对宁波而言,蕴含了哪些机遇?

借复旦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斌来甬参加2025宁波国际商事海事法律服务月活动的机会,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

A

“上海精神”历久弥新

记者:成立24年,上合组织一路成长为全球覆盖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您如何理解上合组织坚持的“上海精神”,其在当下有什么新内涵?

马斌:上海合作组织已从初期的区域性安全对话机制,成长为当今世界覆盖地理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其生命力的核心源泉在于贯穿始终的“上海精神”。

“上海精神”的内核诞生于世纪之交,高度凝练为“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在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的时代,“上海精神”被赋予更为迫切和深刻的新内涵:

首先是安全内涵的深化与拓展。面对频发的地区冲突和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上海精神”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价值凸显。它要求上合组织向更全面的安全治理网络演进,构筑更坚实的地区安全屏障。

其次是发展议题的聚焦与创新。“上海精神”所倡导的“互利共赢”理念,是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的指引。

再次是文明对话的紧迫性与引领性。上合组织汇聚多种宗教、文化和文明,有能力也有责任成为文明间对话的典范。它反对文明冲突和意识形态划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上合方案”。

最后是全球治理的参与与贡献。作为代表“全球南方”的重要多边平台,上合组织秉承“上海精神”,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它倡导的多边主义是真正的、具有包容性的多边主义,旨在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上海精神”是支撑上合组织发展的灵魂,其时代内涵随着国际局势发展被不断丰富。继续弘扬和践行“上海精神”,不仅是上合组织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更是为世界贡献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的根基所在。

B

勇担大义,笃行大道

记者: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在您看来,这些将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国际局势产生什么影响,蕴含了哪些机遇?

马斌: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重要成果的发布,尤其是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不仅是上合组织自身发展的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具引领性的作用。

其倡导的多边主义、互利共赢、公平正义理念,以及其推动的机制化、实体化合作,将为动荡变革的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实质性贡献。

对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乃至全世界而言,本届峰会及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成果,都蕴含着巨大的合作机遇。

对中国而言,峰会提升了国际话语权与软实力,通过提出中国方案展现大国担当。安全合作强化区域稳定,能源、绿色产业等领域合作及拟成立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将助力企业开拓市场、保障资源供应。

同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成员国战略对接,中吉乌铁路等项目将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对世界而言,峰会提出的推动发展与合作的措施,全球治理倡议倡导的主权平等、多边主义等理念,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上合组织壮大及“上合+”模式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秩序多极化。

区域层面,上合组织未来10年发展战略将深化经济融合,绿色转型与数字经济合作培育新增长点;安全领域将落地应对威胁综合中心等,提升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对能力;人文与教育合作方面将促进文明对话,夯实民间友好基础。

总体看,本届峰会为中国拓展了合作空间,为世界提供了全球治理新方案,也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注入动力,彰显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C

把握趋势、立足优势、拥抱变化

记者:宁波是我国的外贸大市和制造大市。您认为,围绕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宁波外贸可以抓住哪些机遇?该如何把握机遇,以更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挑战?

马斌:峰会发表关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合作5份声明,加上正在推进的中国—上合组织国家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打出了“新质生产力+贸易投资+产业链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组合拳”。

我认为,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对宁波外贸而言,是个巨大的增量市场,由铁路、公路、航空构成的跨境物流体系已经搭建起互联互通的“经贸热线”。

宁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方面,推进市场多元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深化。当下,过度依赖传统市场的风险加剧,开拓新兴市场是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推进产品高端化与绿色化转型。因为推动出口产品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型是必然之路,而响应全球绿色需求、发展绿色贸易也是塑造新优势的方向。

为抓住上述机遇,宁波的政府和企业需协同努力。

对企业而言,首要任务是积极、理性、科学地“走出去”开拓市场,尤其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机遇。

同时,坚定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品牌、技术和服务优势,积极利用宁波跨境电商生态和便利化政策,拓展线上渠道,探索数字化营销。

对政府而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通关效率、加强平台支撑、发挥当地重大开放平台的集聚效应等是重点。此外还需加强在培育外贸新业态、吸引贸易型功能型机构入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有很多城市的经验可供借鉴。

比如,上海将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区,海运、空运兼备的同时还建有上海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带”先行区服务中心。

又如,从经贸合作的“先行区”到科技创新的“协作枢纽”,青岛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持续发力,就在9月4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青岛挂牌成立。

宁波这座城市的外贸底蕴深厚、韧性十足,只要准确把握全球趋势,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拥抱变化,同样能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开拓新局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D

“出海”须理性

忌盲目跟风

记者:您提到,企业要积极、理性、科学地“走出去”。能否结合本届上合组织峰会内容,给宁波企业“出海”提提建议?

马斌: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球贸易格局深度重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并存,宁波企业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本要素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深化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外向型经济基础雄厚的宁波带来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和政策红利。

在此背景下,向更高维度“出海”不仅是宁波企业扩张的可选项,更是突破发展瓶颈、融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重要路径。

所谓“更高维度”,意味着“出海”不能仅停留在传统货物贸易层面,而应推动“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技术出海”和“模式出海”升级,实现从被动接单到主动布局全球市场的根本转变。

企业可借助宁波舟山港世界级枢纽优势、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等开放平台,积极拓展跨境电子商务、离岸贸易等新业态,构建自主国际营销网络,打造全链条“出海”服务体系。

然而,“出海”须理性,切忌盲目跟风。

以我的经验看,盲目“出海”主要体现在目标不清就“出海”、战略不明就“出海”及盲目相信其他市场经验这几个方面。急于寻找出路但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更容易在冲动下盲目“出海”。

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行业特性、产品竞争力和资源禀赋,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选择最适合的“出海”路径与目标市场。

“出海”之路更要讲求科学,制定系统化、本地化的发展战略,善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等工具规避风险,遵守国际规则与东道国法律法规,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长期、稳健、可持续的国际化发展。

风正劲,好扬帆。

我很期待,看到宁波的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中行稳致远,真正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

2025-09-17 马斌:推动“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技术出海”和“模式出海”升级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6354.html 1 3 宁波外贸如何抢抓上合机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