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晴
昨日傍晚,象山东门渔村人声鼎沸。240余桌宴席沿街摆开,2400多名渔民、家属与游客欢聚一堂,共享开渔前的盛宴。
还未开席,渔村已热闹非凡。歌舞喧天,锣鼓动地,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传递着淳朴的喜悦。孩子们穿梭在桌席之间,老人们含笑交谈,游客举着手机,记录眼前这场渔光与灯火交融的盛景。
开席后,数十道地道象山风味菜陆续上桌,每一道菜,都来自大海的馈赠;每一口鲜,都承载着祝福与故事。
鱼滋面,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老底子鲜”。它以东海蓝点马鲛鱼为原料,揉打成面,是象山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家叮嘱:“先吃一口面,原汁原鲜;再喝一口汤,暖入心底。”这碗面,是象山人送给每一位客人的祝福:愿往后的日子,如这鱼滋面一般,顺遂、鲜活。
雪菜大黄鱼,是一道写满渔乡风俗的“吉祥菜”。大黄鱼出自海洋,雪菜来自山地,“山海相逢”是人们对自然最深沉的敬畏。开渔前吃这道菜——黄鱼寓意兴旺,雪菜寓意鲜活,一口下去,山海同祝,万事皆宜。
梭子蟹上桌时,总会引来一阵欢呼。象山是“中国梭子蟹之乡”,红彤彤的蟹壳就是丰收最好的代言。渔民老话常说:“食得蟹肉满,捕得大船归。”按渔家规矩,亲手掰开蟹壳、品尝蟹黄,是对丰收的致敬,也是对红火日子最直接的期许。
一碗石浦鱼丸汤,藏着渔乡最柔软的情感。从前,妻子将马鲛鱼剁茸制成鱼丸、晒干,等待丈夫归航。鱼丸象征团圆,热汤代表牵挂。如今,它成了宴席上的压轴温情,一勺热汤入口,暖的是胃,也是心。
美味入口,真情入心。宴席渐至尾声,渔乡人淳朴的祝愿愈发清晰。“高高兴兴出海,平平安安回来;满载而归,鱼虾满舱。”席间,渔嫂陈阿姐的话语中,满是对丈夫平安与丰收的期盼。即将出海的渔民老沈也说:“争取高产量,丰收归来。”
夜色渐浓,众人欢聚之余,更添一份对开渔的期待。一场奔赴大海的征程,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