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夜空点亮浪漫“荧光”的人

张明辉正在查看幼虫情况。(受访者供图)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吴梦帆 乐 芸 徐晋晟

前天傍晚,宁波植物园渐渐安静下来。水上森林栈道上,虫鸣声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轻快入耳。张明辉打着一盏夜视手电,脚步放得很轻。他俯身靠近水边的草丛,屏住呼吸——

这不是散步,而是日复一日的巡查。

“水温25℃,含氧量正常,螺壳清理干净……”记录这些,对张明辉来说至关重要,它们是萤火虫能否活过当晚的“生命密码”。

今年36岁的张明辉就是这片萤火虫保护区域的负责人。他和团队要打造的是浙江省第一个集科研、科普和培育于一体的城市萤火虫保育基地。

这个听起来特别浪漫的项目,缘于一年前张明辉和朋友在稻田边的一次闲聊。“那天,我们说起小时候漫天萤火的景象,才发现已经有十多年没见过萤火虫了。”这次聊天让本来做农林工作的张明辉动了心。因为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敏感测试纸”,而城市是它们最艰难的生存之地。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团队,于今年春天入驻宁波植物园,把这事做起来了。

“我想在城市里复现萤火虫点点微光的景象。”张明辉说。所以,这个项目有个浪漫的名字:复萤。

这事听起来浪漫,做起来可不浪漫,甚至有点“惊吓”。因为只要有一点小疏忽,就有可能导致虫子大片死亡。所以,每天下午,张明辉在萤火虫养殖室内的日常工作是从“挑刺”开始的——

幼虫食物的残渣清理干净了吗?水温传感器校准了没有……“被吃过的螺肉残渣一天内必须及时清理掉,不然幼虫被滋生的细菌裹住,就会窒息。”张明辉边说边展示着清理工具,像外科医生介绍手术器械般严谨。

他用手指抹过养殖箱边缘,沾起一点水闻一闻,这是判断水质好坏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7月的一场事故,张明辉至今想来仍感到后怕——

那天中央空调突然发生故障,养殖室内温度飙升到32℃以上。由于当时没有应急预案,加上发现也不及时,上万只幼虫在高温缺氧中死亡,损失近3万元。

从那以后,团队给基地配了发电机,每个养殖箱加装氧气泵,24小时不间断运行;保安每4小时到6小时巡更打卡一次;工作群里随时上传现场照片……这套用教训换来的机制,成了萤火虫的“生命保障”。

更大的挑战来自户外。其中一项,就是光污染没法彻底解决。

“萤火虫喜欢待在阴暗的地方,但在城市想伸手不见五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张明辉及其团队曾想用遮光网,可又担心台风天出问题。最后,他们决定把萤火虫保护区里的灯光全部熄灭,让黑暗尽量“纯粹”。

张明辉经常要忙到晚上10点才下班,此时女儿早已熟睡。出于平常没法陪伴的愧疚,他换了一种方式来“补偿”女儿——暑假里,女儿带着同学来到植物园,亲眼看到他培育的萤火虫,脸上顿时露出惊喜、兴奋甚至有点不可思议的神情。这让他觉得什么都值了。

“孩子们从来没见过真的萤火虫,追着光点跑,小手轻轻去捧……”那一刻,张明辉暂时忘掉了那些数据,他只是一个让女儿为之骄傲的爸爸。

如今,张明辉团队在植物园里开设了“萤火虫小课堂”研学项目,让更多孩子第一次见到萤火虫幼虫,了解它们的习性。他也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张老师”。

2023年6月,萤火虫被正式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成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所以,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保育探索,更肩负着一份法定责任。”张明辉望着水上森林里萤火虫点亮的夜空说。这,或许是城市里最浪漫、最坚韧的共生。

2025-09-1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5782.html 1 3 为城市夜空点亮浪漫“荧光”的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