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考古七十周年特展

穿越八千年 寻脉海洋基因

现场展出的汉代陶器吸引了参观者。

人面纹陶支脚

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复制品)

羽人竞渡纹铜钺

记 者 黄银凤

见习记者 冯姝涵

通讯员 邱吉瑜 文/摄

从井头山的远古贝壳,到“小白礁Ⅰ号”的清代瓷器,一件件文物连缀起宁波八千年向海图强的壮阔历史。昨天,宁波考古70周年(1955—2025)特展——“从远古渔村到国际港城:宁波考古里的海洋基因”在中国港口博物馆临展厅开幕。

本次展览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北仑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将持续至12月14日。

自1955年萧甬铁路沿线考古发掘正式揭开宁波考古的序幕以来,一代代宁波考古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孜孜不倦地探索并揭示港城宁波深植于海洋的文化基因。

70年来,宁波累计开展近3000项水陆考古调查与勘探项目,出土和出水文物标本达数十万件(套)。这些珍贵的实物遗存,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宁波人与海洋深情对话的载体。

展览精心撷取宁波水陆考古发现中极具代表性的海洋元素,系统呈现了宁波先民在岁月长河中扬帆沧溟、逐梦深蓝的壮阔历程。

从远古时期的滨海渔村,到东海之滨的国际港城;从转运南北的内河水网,到扬帆域外的海上丝路,宁波与海洋的缘分不仅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更已镌刻进城市的血脉与基因,成为宁波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展览以“探海”“拓海”“兴海”三大单元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宁波地区长达八千年的海洋文明演进脉络,呈现出一幅恢宏的人海共生历史画卷。

“探海”单元聚焦史前时期,揭示了宁波海洋文化的起源。通过对井头山、河姆渡、田螺山等140余处先秦遗址的系统调查与发掘,宁波考古将本地区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历史追溯至距今8300年前,极大拓展了中华海洋文明的时空框架。

这些出土的木桨、陶舟模型、捕鱼工具、大量海洋生物遗存、滨海聚落遗迹及早期制盐遗存等实物证据,清晰展现了先民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的早期实践。它们不仅印证了宁波作为中国海洋文明重要起源地的历史地位,更描绘出一幅源远流长的“人海共生”初始图景。

“拓海”单元呈现了商周至唐初宁波先民逐步开发海洋的历程。在这一阶段,通江达海的港口城镇陆续兴起,涉海经济、沿海贸易、军事行动与休闲活动纷纷登上海洋舞台,奏响了“向海图强”的宏伟序曲。象山塔山、镇海应家等遗址出土的战国青铜鱼钩,是当时海钓活动的实物见证;句章故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确认了其作为“宁波第一城”和“宁波第一港”的重要地位,标志着宁波作为东南沿海通海门户的初步崛起。

“兴海”单元展现了唐宋以来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的辉煌历史。随着大运河的贯通与航海技术的长足进步,明州(宁波)一跃成为“港通天下”的贸易重镇。越窑青瓷的大规模外销、市舶机构的设立、永丰库遗址的发现,以及宋代江厦码头、元代潮塘江沉船、“小白礁Ⅰ号”等水下考古重大成果,共同勾勒出宁波作为海洋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留下了宁波作为海丝古港“活化石”的深刻印记,见证了中国古代海洋事业的鼎盛时代。

展览通过三大主题单元、数百件精选文物与文献,全面呈现了宁波自史前至今跌宕起伏的海洋发展历程,凸显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重要发源地、海丝枢纽港与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深刻阐释了宁波人向海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血脉。

本次展览不仅集中呈现了宁波最新的考古成果,更以多元展陈方式将专业的发掘发现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生动叙事,积极推动考古成果与社会共享,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

此前,宁波已成功举办近20个海洋考古相关专题展览,从“海魂归来”到“远古的微笑”,从“失落的古鄞城”到“浙海扬帆”,不断将专业的考古成果转化为震撼人心的美育篇章,其中“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更荣获第二十二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5-09-13 宁波考古七十周年特展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5748.html 1 3 穿越八千年 寻脉海洋基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