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学生们忆恩师乌何何——

​她的信任与鼓励是我们一生温暖的力量

乌老师年轻时的照片。

乌老师做的“小金鱼”。(受访者供图)

记者 沈莉萍 王 佳

郭婷茜 应秀一

轻盈灵动,乌何何老师亲手制作的“小金鱼”,承载着她对学生绵延半生的思念。

简单而真挚的心愿,通过字纸与屏幕,打动了很多人,漾起了层层涟漪,更在她的“老学生”心中久久回荡。

“受乌老师影响,我后来考入了师范,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65岁的冯凤林回忆起青葱岁月,眼中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在她的记忆里,讲台上的乌老师总是精神饱满,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讲解数学时,乌老师条理分明,再难的题目,经她一讲,便有了拨云见日般的明朗。

冯凤林印象最深的,是乌老师的那把三角尺。在乌老师手中,它仿佛一枚智慧的指针,在黑板上移动间,就能为复杂的几何图形理出脉络,让那些曾经使学生们头疼不已的难题变得服服帖帖。

最让冯凤林感念的,是乌老师那份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她总相信我们自己能想出答案,所以从不急着点破,那种被信任、被鼓励的感觉,至今想起来,心里还是暖的。”

正是这份温暖,奠定了冯凤林的人生方向。毕业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走上讲台,将乌老师传递给她的爱与责任,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她将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坚守与信念,都归源于乌老师当年的影响。

“这串起的何止是祝福,更是我们一代人最初的启蒙。这份心意,重于千金。”当得知乌老师在百岁之际,亲手串起一百条“小金鱼”,准备送给学生们时,冯凤林的心被幸福填满,“乌老师健康长寿、乐观积极,我们很想沾沾她的福气!”

那些关于师生情的记忆,跨越漫长时光,依然温暖如初。而这份温暖,早已化作学生们前行的力量,让教育之花在时光长河中,绽放绚烂的光彩。

上世纪70年代在妙山中学就读的赵国荣,如今已年过花甲,他清晰地记得,每个星期一的清晨,乌老师风尘仆仆迈进校园的样子。那时,从慈城到妙山,要走四五里路,中间还得翻过一道西悬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乌老师总是准时出现。她肩上“扛”着一把伞,伞柄上挑着一个包袱——里边装着课本、教案,还有她一周的口粮。

这份风雨无阻的坚守,在赵国荣的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他明白,乌老师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对学生们沉甸甸的责任与爱。之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企业、银行任职,他始终将老师的教诲融入人生,踏实前行。

赵国荣说,除了课堂上的传授,乌老师还带领学生们一同劳动,建操场时师生一起挑沙,到山上采摘榨油的果实。这些共同经历的岁月,让那个时代的师生情谊显得尤为纯真与珍贵,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乌老师用爱诠释了教育的真谛。诚如派粉“蓝色咖啡”留言:做老师的把一腔爱心和耐心倾注给学生,做学生的铭记这份恩情,用各自的方式回报社会,这是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

如果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那么,百岁老教师与她的“老学生们”,便是这场温暖遇见中最美的风景。

2025-09-10 一场师生间的“双向奔赴”,学生们忆恩师乌何何——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5159.html 1 3 ​她的信任与鼓励是我们一生温暖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