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种”到百姓心坎里

——听文化特派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记 者 孙吉晶

通讯员 叶宇航 吴 帅

去年4月,浙江省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文化特派员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其中,宁波市派人才、带资金、送项目,激活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池春水”。

一年多来,省、市、区(县、市)三级文化特派员扎根宁波的乡村、社区,都做了哪些工作?昨晚,在宁海县跃龙街道望府村举行的“文化驻村记·今天我发布”宁波市文化特派员专场发布会上,3名文化特派员结合各自的经历,讲述他们把文化“种”到百姓心坎里的精彩故事。

本次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主办、宁海县政府新闻办承办。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今天我要讲的,是关于如何把文化稳稳当当地送到孩子、老人手里的故事。”省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党委委员邵慧第一个走上台。

去年5月,邵慧来到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前两个月,她天天拿着小本子在村里转悠,见人就拉着唠嗑。

有一天,邵慧带着8岁的女儿进村。小丫头拽着她的衣角说:“妈妈,你们大人说话总爱站着,我们小孩子抬头看,满眼都是裤腿。”这句话重重地敲在她的心上。于是,她拉上村妇联一起策划打造“一米高度”看乡村文化品牌,组建“浙东红村儿童观察团”。

孩子们说信息导览牌太高了,她就加设云朵形状的一米高导览牌;孩子们说,想和妈妈一起坐在像棉花糖一样软的沙发上听故事,她就把原先的老式桌椅换成亲子伴读沙发。

村里的老人,她也没有忘。有一次在文化礼堂播放红色电影,邵慧发现后排有一位大爷始终侧着耳朵在听。原来,大爷得了白内障,只能靠听声音来猜剧情。她请来给盲人讲电影的“浙江好人”朱莹,给老人们讲解红色电影《难忘的岁月》。散场时,那位大爷紧紧攥着她的手说:“这电影我‘看’得可真亮堂啊!”

“咱们文化特派员不光是来送文化的,更是来‘种’文化的。”邵慧动情地说,就像这四明山上的映山红,把根往泥土里扎得越深,开出来的花就越艳。

广场舞队成“芭蕾天团”

“进了村,就要成为村里人,从地里挖文化、活文化、强文化!”市级文化特派员、宁波广播电视集团电视传媒主任播音员缪靖说。

去年,缪靖来到望府村。她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蹲点。有一次,村里几位阿婆在聊天时说,唱唱越剧,跳跳舞,热闹热闹,就开心了!于是,拿着村民推荐的“文艺好手”名单,缪靖喊来20多人,教他们跳从来没接触过的芭蕾形体舞。

一开始大家觉得很新鲜,但舞越排越难,有些村民想打退堂鼓。但缪靖没有气馁,她挨个打电话、上门聊天,还陪练到凌晨。付出带来回报。望府村广场舞队跳着小天鹅的舞步斩获宁海县广场舞大赛一等奖,还在全市比赛中获得三等奖。

“我们要给朴实、可爱的人们披上‘超人斗篷’,让他们迎风飞翔。”缪靖发动打造“村民开放麦”,让村民相信自己就是乡村舞台上最亮的星。

一枚贝壳打开孩子的心扉

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公民养成中心主任曾辉是派驻北仑区大榭街道海文社区的一名区级文化特派员。

在一次社区活动中,曾辉注意到了小棠。她和其他孩子不同,一有声音就爱躲起来。“这孩子对声音敏感,一吵就躲。”小棠妈妈解释道。

曾辉和社区商量,打算对“音乐夜校”做一些改变,用大榭海边的自然声配上简单的尤克里里,让孩子们慢慢听、慢慢唱。

在一次活动中,曾辉坐在小棠对面一边弹奏尤克里里一边说:“你听,这像不像海浪拍沙滩的声音?”小棠没应声。曾辉拿出一枚贝壳贴在琴箱上,再拨弦,叮咚声混着贝壳共鸣。小棠的手指动了动,轻轻碰了碰贝壳。小棠妈妈在旁边捂住嘴,眼泪掉了下来。

文化不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有时也是维系情感的纽带。

曾辉和社区组织“亲子‘悦’读时光”活动、“亲子沟通”专场活动,在父母和孩子的心里播下温情的种子。

曾辉说,文化特派员工作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因势利导”,建立和基层群众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链接,才能培育出共建共享的文化生态。

2025-09-08 ——听文化特派员讲述他们的故事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4557.html 1 3 把文化“种”到百姓心坎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