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鹭 孙佳骏 通讯员 徐庭娴
核心观点
■西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成熟的遗产保护经验,东钱湖具有原生态综合文化遗存优势,两者可互学互鉴
■东钱湖应借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机会,梳理历史文化遗存、讲好故事,同时制定规划,突出自身特色,守住原生态优势
■“两湖”可通过经验共享,推动宋韵文化与运河文化联动,实现杭甬双城文化协同发展
在杭甬双城合作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坐拥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东钱湖,正与同属浙江的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一道,成为推动双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两湖”如何通过深度交流与多维互动,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实现共赢发展?
在“两湖对话 双城共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期间,记者专访了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
A
共性为基,差异互补
记者:当前杭甬双城正深化合作,您如何看待西湖和东钱湖“两湖交流”的意义与价值?
单霁翔:首先,“两湖交流”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二者各有特色,同时也有深厚的共性根基——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尤其在宋韵文化传承方面,存在诸多可互通、互鉴的内容。
从差异看,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实现了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跨越,积累了环境整治、古建修缮、文物景观修复等方面的大量实操经验;而东钱湖保留了更纯粹的“自然+文化”融合形态。这种“各有千秋”的特质,使“两湖交流”具备了“互学互鉴、各有所得”的基础。
记者:您提到东钱湖有独特的原生态优势,在您看来,东钱湖在文化传承发展中,首要需做好哪项工作?
单霁翔:首要任务是“认清自身价值,讲好自己的故事”。当年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关键就在于深入挖掘了西湖的文化内涵,让世界理解“中国的湖,不只是山水,更是书与画,是积淀千年的文化载体”。比如西湖十景所承载的四季时序与人文意境,就是欧洲湖泊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
东钱湖同样具备这样的潜力。当前正在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正是东钱湖系统梳理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揭示自身价值的好契机。东钱湖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遗存背后的故事挖深、讲透——比如古村落的历史变迁、湖水滋养的民俗文化等,让更多人了解东钱湖“好在哪里”“为什么珍贵”。
这是文化传承的基础,也是后续发展的前提。
B
保护优先,守住特色
记者:西湖在申遗和后续保护中,有哪些具体经验值得东钱湖借鉴?
单霁翔:西湖的经验有两点尤为关键,一是“守住特色,拒绝千篇一律”,二是“以保护为前提,平衡发展与传承”。
先说“守特色”。西湖申遗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保得住三面云山”。杭州坚定提出“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把新城区建设重点放在钱塘江两岸,严格控制西湖周边新建建筑。这种“不为短期发展牺牲长远特色”的定力,值得东钱湖学习。东钱湖的优势是原生态,不能走“模仿抄袭”的路。比如古村落改造,不能照搬其他地方的模式,而应根据不同村落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突出各自特色,让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故事”。
再谈“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西湖申遗成功后,举办的第一个活动是“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仪式,传递出“长久保护”的态度。东钱湖发展文化旅游,必须先立住“保护”的规矩。
记者:杭甬双城合作背景下,“两湖交流”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地文化协同发展?
单霁翔:“两湖交流”不是“单向学习”,而是“双向赋能”,可以从三个层面推动杭甬双城文化协同发展。
第一个层面是“经验共享”。西湖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监测管理、文化IP打造上有着成熟经验。东钱湖则在原生态文化景观保护及“自然+文化”融合发展方面有潜力。两地可以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例如西湖的遗产监测团队可以帮助东钱湖搭建初期监测体系,而东钱湖的古村落保护经验也能为西湖周边村落的“活化”提供参考。
第二个层面是“文化联动”。两湖都承载着宋韵文化,可以共同打造“宋韵文化旅游线路”,让游客从西湖的断桥、雷峰塔,到东钱湖的古村落、石刻群,完整感受宋代文化的脉络。此外,杭甬都是“运河城市”,西湖连接大运河,东钱湖邻近浙东运河,两湖可以联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共同讲好“运河+湖泊”的双城故事。
第三个层面是“受众共育”。如今年轻人是文化消费的主力,两湖可以针对年轻人的需求,联合开发文化产品:比如西湖有“西湖十景”数字展,东钱湖可以做“古村落数字漫游”,两地线上联动;或者共同推出“文化体验护照”,游客在西湖参与文物修复体验、在东钱湖参与传统农耕体验,集满印章可兑换特色文创产品。
C
深挖价值,讲好故事
记者:您对东钱湖未来的文化传承发展还有哪些具体建议?
单霁翔:有三点建议,既是对东钱湖的期待,也是基于西湖、大运河、良渚、北京中轴线等案例的经验总结。
第一,“做好‘保护规划’,不急于求成”。东钱湖要尽快编制系统性的文化保护规划,明确哪些区域是“核心保护区”、哪些是“活化利用区”,避免“一拆了之”或“过度商业化”。规划要“留足空间”,不能追求短期政绩,要为未来的文化传承留有余地。
第二,“用好‘融媒体’,讲好新故事”。现在的宣传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互动共鸣”。东钱湖可以借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思路,拍一部关于东钱湖古村落修缮、传统技艺传承的纪录片,或者发起“东钱湖最美瞬间”短视频大赛,让游客用自己的视角传播东钱湖等。
第三,“立足‘双城’,找好定位”。东钱湖不要把自己看作“西湖的追随者”,而要做“西湖的互补者”。比如打造“东钱湖生态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在这里既能享受田园风光,又能触摸历史文化,成为宁波乃至长三角的“文化后花园”,这也是它对杭甬双城文化协同发展的独特贡献。
总之,东钱湖有“好山好水好文化”,只要守住特色、讲好故事、做好合作,一定能成为像西湖一样,让世界认可、让人们热爱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