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春洋
观点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战略指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道路进入新阶段。
现代化人民城市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归宿。将“人民”置于城市的核心地位,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革命和全新飞跃。这一转变不仅是城市规模与形态的调整,更是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重心与方法的系统性变革。现代化人民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战略价值,宁波城市发展要聚焦主题主线、坚持人民立场、强化守正创新,主动适应“五个转变”,努力走好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新路子。
A
深刻认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转型趋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市工作已经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需要从理念、目标、治理等多个维度加以充分认识。
1、从发展理念层面,凸显外延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阶段转型。城市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过去注重规模扩张和外延增长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这种转变既是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人民期待的必然选择,标志着城市发展价值观的重大调整,也是对传统城市化模式的重要反思和超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作出的“两个转向”重大判断,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种转变要求城市工作必须摆脱过去依赖土地扩张和人口增长的传统路径,转而向更新要空间、向管理要效益、向创新要动力。在内涵发展理念指导下,城市更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城市更新不同于传统的新建项目,它更加依赖科技创新来解决空间优化、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等复杂疑难问题。这种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文化内涵的全面升级。
2、从目标方向层面,凸显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转型。民生导向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城市服务工作正在从满足基本需求向提供高品质生活转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重要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这一理念要求城市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载体,不仅关注物理空间的邻近性,更注重服务内容的质量和可及性,体现了从有到优的服务理念转变。通过科学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服务设施布局,城市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生活服务,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从治理机制层面,凸显单一管理到协同共治的格局转型。城市治理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从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进步,反映了对城市复杂系统特性的科学认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这意味着城市治理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应用,迈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最终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善治。数字技术为多元共治提供了技术平台和实现路径,通过将数据、技术与应用场景相融合,打通信息壁垒、技术边界和业务堵点,推动数智城市的治理方式由碎片化向系统化升级,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这种基于数据的治理模式使城市能够实现对具体问题的精准识别、风险态势的全面感知与发展趋势的智能预判,及时将风险消弭于未然,实现从“应急救火”到“防微杜渐”的治理方式转型。
B
深刻理解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核心特征
现代化人民城市具有鲜明的核心特征,这些特征既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指引,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具体体现。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共同构成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涵特征,这些特征既扎根中国实践,又回应人类对城市文明的共同向往,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领域的实践探索。
1、创新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知识创新、数智文明、高品质消费、绿色可持续成为新一轮城镇化浪潮的主要特征,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创造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业态,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科创动能。创新城市建设与优化城市体系密不可分,通过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筑层级清晰、结构合理、优势互补、有机联动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2、宜居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品质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意味着城市建设必须关注人的生活需求和生活质量。宜居城市重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包括优化空间结构、打造可持续住房生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幸福感。一个宜居的城市应当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有效抵御灾害的韧性体系、便捷可达的公共服务、绿意盎然的生态环境、富有归属感的人文氛围。宜居性不仅体现在物质空间层面,更反映在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上。充满烟火气的社区氛围、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充满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构成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
3、美丽与文明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灵魂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座城市的特色,根植于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深厚的历史积淀与鲜活的当代生活。美丽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生态颜值,文化是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价值和文化竞争力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公园城市、海绵城市等生态工程持续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品质,同时在保持传统文化优势的基础上,高起点发展体现时代和科技特征的现代文化。遵循人文经济学的内在逻辑,寻求经济和人文相互转化、共同繁荣的机制。
4、韧性与智慧是现代化人民城市治理的双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现代化人民城市需要在韧性与智慧中寻找平衡。韧性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安全部署,韧性城市强调应对风险的能力,关键在于直击城市安全短板,如防洪排涝、应急响应、社区互助等,通过基础设施韧性更新提升城市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智慧是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治理支撑,智慧城市则依托数字化技术提升治理效率,如智能交通、精准医疗、数据共享等,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革新,以数字技术优化治理与服务,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
C
深刻把握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正在重塑中国城市发展的肌理与灵魂,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不仅关乎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城市面貌的焕新,更是一场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宁波城市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构建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1、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内涵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整体提升创新能级,持续激发创新成果。抢抓人工智能时代机遇,突出向新向实向未来导向,深化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建设,以数智化转型引领新质产业培育,以新能源化转型带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国际化转型推动开放持续深化。强化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健全国家战略资源导入机制,支持甬江实验室建设,锻强甬江科创区策源能力,集中资源布局建设大科学设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和产业化,厚植制造根基,加快服务业提能。迭代打造“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大力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建设一批未来产业超级场景项目。
2、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现代化都市圈。立足千万人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运行特点,紧扣锻造硬核力量、唱好杭甬“双城记”、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等重大使命,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完善宁波都市圈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建设甬舟、甬台、甬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提升基础设施、政务服务等领域互联互通互认水平。加强产业合作和联盟机制的建立,优化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推进区域产业深度分工,实现都市圈产业共兴。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中心镇培育发展,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构建沿四明山带、沿象山港带、沿杭州湾带“三带”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县域承载能力提升、特大镇“扩权赋能”、重点村培育建设、山区海岛乡镇高质量发展等行动,促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绿色韧性智慧的宜居城市。紧密融合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提速国家更新试点,着力优化全域美丽城乡环境,推进城市空间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城市有机更新,从“拆改留”转向“留改拆”并举,更多采用微改造,活化利用老旧厂房、街区,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全面迭代美丽城镇建设,持续开展美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联城带村,构建优质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开展高品质城镇生活圈建设。完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数字孪生城市空间底座,健全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水平。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生命线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筑牢城市安全运行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赓续城市文脉,构建崇德向善的城市文明。持续推进宁波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中华文明浙江标识保护传承工程,加快建设天一阁南馆、王阳明纪念馆、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一体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迭代升级“浙里甬文明”平台,持续擦亮“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城市品牌。持续推进文化新空间“十百千”工程,高标准建设全域覆盖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枕山、拥江、揽湖、滨海”全域大景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博物馆游、工业遗产游、非遗体验游等特色业态,让文化资源“火”起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吸引力。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升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诚信文化、互助精神,提升市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展现国际大都市市民的良好风貌。
(作者为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