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歌”中回忆军旅生活

记者 张芯蕊

“AI技术的加入,让更多人跨越了乐理与乐器演奏的门槛,让谱写‘桃花歌’的赛道变得更宽、更暖。”自7月份宁波日报报网发起《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活动以来,主办方收到了近50首借助AI技术创作的“桃花歌”。这些投稿人来自各行各业,与这首歌有着或多或少的故事和情感记忆。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新兵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歌,每逢节日表演,总有老兵上台演唱,算是保留曲目。”昨日,记者采访到AI音乐制作人魏佳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与这首歌的感情十分深刻。“不仅常能勾起我对军旅生活的回忆,更是我创作新‘桃花歌’的灵感来源!”

在看到《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的时候,有过军旅生活经历的魏佳庆瞬间产生共鸣:“桃花象征着幸福、欣欣向荣的一切,是家,也是国,战士要守护的就是这份美好。”

这份对“守护”的理解,源于魏佳庆真实的军旅体验。他坦言,刚入伍时,自己是害怕的,“怕受伤,怕承受不住锻炼,我只是个普通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想法渐渐发生了变化。

“令必行,禁必止。我这个平凡新兵,就像一根小指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魏佳庆回忆,军旅训练使他深刻认识到,战士的牺牲与奉献,不是口号,而是平凡人在岗位上的坚守,“即使是一名普通人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和社会价值,这一理念到今天还深深影响着我”。

投稿的另一个原因,来自魏佳庆对宁波的故乡记忆。“我现在虽然住在上海,但我奶奶是余姚人,童年里,老家满山的杨梅树、饱满黑红的杨梅果实,来不及用盐水泡,就连核吞下,一把接一把吃;还有从山上流下的清凉泉水,和朋友嬉水,是最惬意的事……”

这些关于宁波的记忆,让魏佳庆时常在想,桃花、杨梅也是对祖国、对故乡爱的意象。“我们通过歌曲表达的情感,本质是相通的。如果可以,我想续写‘我的桃花歌’。”

虽然是借助AI技术,但在创作过程中,魏佳庆仍然花费了很多心思。“一开始,我的创作方向非常明确,输入的指令十分细致、具体。”他举例道,比如男高音、管弦乐团、声乐合唱,高亢的贝尔康托(美声)旋律在丰富的大调和声背景下展开,缓慢而深沉饱满,用降E大调的管弦乐承托大背景,再用男高音递进叙事结构演唱,加上和声段落丰富层次……“洋洋洒洒写了200字,还是非常繁杂的。”魏佳庆说。

尽管如此,AI创作也不能一步到位。“现在AI谱曲技术还不算成熟,不是给个‘好歌’的指令就能生成,真正的提示词得包含作曲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手适配程度、和声设计及匹配程度等。”

魏佳庆花了两周多时间打磨,前后生成了约50首不同风格的歌曲,再从中选出满意的作品进行修改。“AI不会完全照提示词做,很多时候要人工二次创作,把全曲重新整编。可能我有点固执,对错词、旋律不佳的作品完全不能接受。”

尽管过程不易,但这次AI创作让魏佳庆有了深刻体会,“AI是未来,更是工具,用得好与不好,取决于用它的人”。

在魏佳庆看来,人能赋予AI感情,甚至灵魂,就像他用AI谱曲时,把军旅的坚守、乡愁的温暖都注入其中,才让这首“桃花歌”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2025-09-0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3615.html 1 3 在“桃花歌”中回忆军旅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