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顺酱园:从“官酱园”到“活博物馆”

一坛酱油 窥见百年商业往事

“官酱园”牌匾(复制)。 (通讯员供图)

记者 何晴 通讯员 赵婷

“以前我们这里的酱油很香,因为符合宁波人的口味,所以远近闻名。”昨天,在慈溪龙山镇山下村万顺酱园斑驳的老墙前,老人胡银章对记者回忆道。

龙山镇一带曾因商贸繁荣被誉为“小上海”,而万顺酱园恰是这段历史中的鲜活注脚。

步入五开间的老厂房,一块民国时期核发的“官酱园”木执照,静静诉说着百年前的辉煌。“当时‘官酱园’的级别比普通酱油作坊高很多,是‘官方认证’,这块木执照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山下村村干部告诉记者。

万顺酱园最初只是一间以传统工艺酿造酱油的作坊,创立于19世纪80年代,其秘诀在于精湛的古法酿造:精选黄豆豆粕与蚕豆豆瓣为主料,佐以麦麸蒸熟,再经三个月保温自然发酵,最终以木榨方式压制成酱。成品色泽红润似琥珀,口感酱香浓郁醇厚。

凭借过硬品质,酱园自诞生之初便深受当地百姓青睐,并快速扩张。据记载,从山下村总店起步,万顺酱园陆续在镇北、慈北开设6家分店,拥有营业员、账房先生及学徒30余人,店铺门面10多间。

“更为传奇的是,万顺酱园仅用三十年便完成从传统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蜕变。”山下村村干部介绍道。

1913年,万顺酱园引入上海的先进经验,实行股份制经营。除创始人虞守旺外,股东还包括虞绍田、虞善卿等当地商贾。据龙山镇虞积权老人回忆,他的爷爷虞和寅当时在上海做生意,也投资入了半股。

这种现代企业基因,让万顺酱园在起跑线上就占尽先机。产销兼营、厂店合一的模式,使其产品畅销上海、浙江等地。至抗战前夕,万顺酱园的产销规模达到历史巅峰。

时光流转,万顺酱园的故事从未落幕。1954年公私合营后,它先后更名龙山酿造厂、龙山酱品厂,却始终被当地人亲切唤作“万顺酱园”;1994年企业改制,不仅恢复“万顺”字号,更在保留百年厂房的基础上,扩建现代化车间。

2022年,龙山镇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对万顺酱园旧址进行系统性改造提升。

施工中既保留了百年老字号的建筑精髓,又对内部空间进行巧妙整合。在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院落格局中,划分出酿造生产区、工艺展示区、产品售卖区与研学体验区,2024年万顺酱园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乡村博物馆名单。

步入这座百年工厂,铜像栩栩,重现往昔“打酱油”场景,引人无限追忆;陶缸列列,静立于庭院之中,诉说岁月沉静;工具林立,展现各时期制酱工艺,细数万顺百年历程……

“现在常有孩子来这里研学,他们穿上传统布衣、亲手参与制曲晒酱,近距离感受老手艺的魅力。”研学体验馆负责人徐芳芳笑着介绍,改造后的场馆人气十足,每年入馆人数达3.5万人次。

如今,徜徉在展馆的各个区域,百年老字号的变迁脉络越发清晰。万顺酱园的故事,恰似一坛陈年酱油,初闻是醇厚的酱香,细品却能尝出中国近代商业文明的多重滋味。

2025-09-01 万顺酱园:从“官酱园”到“活博物馆”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3457.html 1 3 一坛酱油 窥见百年商业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