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莉 通讯员 郑轶文
上周五下午,雅戈尔服装制造有限公司服装技术研究院会议室内,挤满了一线产业工人及行政、后勤等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响起了一片“争吵声”。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个周五都会上演。
“每周一次思维大碰撞,大家集思广益,解决问题的‘金点子’、新创意就来了。”讨论会的“常客”何先撑说。何先撑在雅戈尔工作了25年,是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办人。
“充分发挥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工匠、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技术能手等各类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职工自主创新。”雅戈尔集团工会相关负责人翁珊珊坦言,“这是我们举办讨论会的初心。”
何先撑清楚地记得,去年的一次讨论会上,“西服内衬”成了讨论焦点——
市面上的西服多为有衬西服,虽然穿起来挺括庄重,但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休闲型西服的穿着需求。
“那不妨开发一款无内衬西服?”新想法有了,何先撑带着团队成员,说干就干。
考虑到效率问题,团队成员最初选择的是机器缝制,但塑形效果并不理想。几番讨论和尝试后,还是决定手工缝制。手工缝制可以实现“精准加固”“哪里松,就缝哪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衬导致的布料松垮问题。原有的粘胶也无需使用,更加环保。
在版型方面,何先撑也带着团队成员做了不少尝试,创新运用“翻领折线法”和“袖笼对位法”,解决了驳领的造型定位问题和袖型的美观问题。
此外,何先撑还找到宁波市现代纺织服装产业链创新工作室联盟成员进行联合开发。终于,奋战1个月后,第一件无衬西服成功“下线”,在浙江省职工创新成果展上进行展陈时,获得了诸多好评。
“在无衬西服的开发中,有很多工艺、很多缝制步骤,是师父带着我们从零开始摸索出来的。”徒弟马静辉成就感满满。
在何先撑的“传帮带”下,先后有30余名徒弟出师。“出师的一个标准是,他们是否有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本领。”何先撑说。
正是在“名师带徒”工作机制下,雅戈尔的人才不仅“留得住”,还能“长得大”。
马静辉结合工作实际与理论知识,新创了一种女装制版方法,不仅定位更准确,还能大大提高效率,成功在雅戈尔内部推广;刘合礼在2020年宁波“技能之星”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宁波市技术能手”称号……
“名师带徒”助推产业工人“传帮带”,培育创新土壤,是雅戈尔深化产业工人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雅戈尔多措并举拓展职工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
“创新,往往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本功上。”翁珊珊说,为了把创新基础打牢,雅戈尔这些年一直在技能人才评定上持续发力。
雅戈尔入选浙江省首批“企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试点单位”,可自主组织评价鉴定,并可优先获得职业培训经费补贴,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产业工人培训工作。
截至目前,雅戈尔可对裁剪工、缝纫工、缝纫品整型工、制版师4个职业进行等级认定。据统计,集团内获得中级工评定的有258人、高级工162人、技师140人、高级技师45人。
“我们还按照等级对员工进行分级补贴。”翁珊珊介绍,例如初级工每年补贴1500元至3000元,中级工及以上3000元至6000元,高级工及以上还能认定考评员,有额外补贴。
“技能越扎实—创新越多—评级越高—补贴越多—再投入创新”,这个正向循环,已经在雅戈尔的车间里形成闭环。
如今,雅戈尔服装制造的技能人才占比已达35%,获得专利240项;连续工作10年以上的职工占90%以上;近3年,职工收入人均增幅达8%以上……诚如翁珊珊所说:“创新磁场,吸引的不只是手,更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