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芯蕊
自7月宁波日报报网发起为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续篇《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的活动以来,近50首借用AI工具创作的“桃花歌”让这首经典歌曲迎来了新的回响。
“旋律朴素、朗朗上口”是专家评审团给60岁“AI新手”杨凌芳创作的“桃花歌”的一致评价。也许是因为此前从未接触过AI音乐创作,杨凌芳并没有在这首歌曲里使用过多修饰。
因为足够深情,所以饱含真挚。
“我母亲是在奉化西坞出生的,她偶尔会说起,但我没怎么放在心上。”杨凌芳说,直到母亲过世后,已经退休的她才生出“去看看”的念头。于是,今年5月,她便和家人特意到奉化西坞寻找母亲的故居。
这次返乡,无意间埋下了她与《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缘分开始的伏笔。
“当我得知征曲活动的时候,才发现母亲与邬大为老师同姓同乡的奇妙缘分。”杨凌芳说,“那次返乡像是一次‘采风’,所以我看到《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的时候,能够共情邬老想要‘扑进’家乡怀抱的那份心情……我忽然觉得,这是我应该试试的事。”
“AI是年轻人玩的东西,我一直是这么以为的。”杨凌芳坦言,起初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一场“桃花盛开的地方”AI音乐创作交流会,“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AI音乐创作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杨凌芳介绍,AI音乐创作,是从文字开始的——
“根据邬大为老师的歌词,拆解出主体描述、场景描述、提示词,再将这些文字分段。”
“我心里的感觉,是想延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风格,就像当年在春晚上听到的那样,质朴深情。”
“AI作曲能够激发全民参与音乐创作的热情,但我发现由它生成的人声有时缺乏情感深度,还是需要歌手的倾情演绎。”
……
就这样,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卡壳”的情况,但杨凌芳在AI生成的十几个版本的音乐作品中反复挑选、修改,最后找到了最贴近自己要求的那一个。
“只有音乐,没有画面,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趁热打铁,杨凌芳又用AI图片生成、视频制作软件为歌曲配上了画面。“有个战士站岗的画面,一开始战士没戴帽子,我觉得不完整,就又调整加上了……两天时间,我几乎都‘陷’在里面。”
最终,这首长达两分十四秒的“桃花歌”完成了。
当被问到为何因一首“桃花歌”解锁一项新技能时,杨凌芳坦言:“我觉得这件事特别有意义。这首歌里,有经典的传承,有AI的创意,有中国人对家乡的朴素情感。”
“虽然还没达到邬大为老师笔下‘回家的感觉’的境界,还没把心里的情感更真切地唱出来,但偶尔复听自己的作品,就会想起母亲口中的奉化。”她说,“好像和‘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情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