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 经贸数字人才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耦合互促

庄汝龙 于雪洁 罗聪

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数字化已然成为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教师数字素养则是教育数字化得以有效落地的重要保障。聚焦国际经贸领域,经贸数字人才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耦合互促,为“数字中国”与“贸易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持续且高质量的人才动能,能够有力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发展。

价值意蕴

理论上,实现从线性到耦合的认知转变。在传统观念下,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到经贸人才的培育,往往被视为单向因果链条,而耦合互促的视角揭示了二者之间是双向协同、共生演化的复杂系统,经贸数字人才的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能够通过互动实现“双赢”,突破了对传统高等教育逻辑的认知局限。

发展上,促进师生双向成就的共同成长。于教师而言,提升数字素养并非负担,而是将其从繁琐重复的知识讲授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潜能的激发者。于学生而言,获得的不再是过时和僵化的零散知识,而是在前者引导下收获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数字创新思维和人机协同认知,逐步成长为“经贸数字人才”。

战略上,承载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担当。经贸数字人才的培育是数字经济与传统贸易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驱动教学范式变革、破解传统经贸人才培养瓶颈的必由之路。前者依赖后者提供教学保障,后者通过前者实现价值转化,二者耦合互促共同担当起提升我国贸易全球竞争力的时代责任。

建设成效

目前,已有诸多高校展开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以宁波大学商学院为例,初步形成了“人才培育反哺师资、师资升级优化教学”的闭环生态,其典型做法与成效可概括如下:

一方面,人才培育创新反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以“数字贸易微专业”为核心载体,构建“五界协同”平台(跨学科、专业、行业、学校、区域),通过“课程+案例+项目+竞赛”推动师生接触真实贸易数字化场景,学生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教师的数字素养也日渐成熟。

另一方面,教师数字素养升级优化人才培养生态。通过开发“理论—仿真—实战”三段式AI课程体系,将跨境数字供应链、数字贸易规则等前沿内容深度融入课堂,教师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迭代升级过程中数字素养得以不断提升,同步实现经贸数字人才培育的前沿性与实战性。

短板不足

在广泛考察调研和实地走访的基础上发现,由点及面,目前高校整体还存在以下短板与不足:

一是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结构短板。一方面,数字思维的认知与实践存在结构断层。教师往往忽略智能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与价值追问,难以将数字思维与经贸专业的育人目标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现有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结构缺陷。在数字素养评价方面,无法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变化从形成过程、发展链条以及关键节点进行“全过程”“场景式”客观评价与衡量。

二是传统经贸人才培育的范式僵化。一方面,学科融合存在不足。高校内部学科壁垒依然明显,经贸数字人才的培育在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有待深入。专业教育与新兴技术、商业实践脱节,学生对贸易行业最新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了解不足,无法满足国际经贸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是两者耦合互促发展的机制障碍。一方面,高校内部存在机制壁垒。囿于传统的学科界限、部门职责以及院系分立,经贸数字人才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耦合互促缺乏跨学科、跨部门、跨院系的激励与认可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外部存在协同障碍。各高校往往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经贸数字人才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无法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群体的优势和资源,限制了两者耦合互促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措施

经贸数字人才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实为“一体两面”,两者的耦合互促共同支撑数字中国战略下的人才供给侧改革与全球贸易竞争力跃升。

创新“双螺旋”评价体系:数字贯穿与过程评价的动态平衡。一是评价指标多维化,实现从“单一维度”到“数字贯穿”的跨越。针对学生,构建涵盖“数字知识掌握、数字能力提升、数字实践应用”的立体框架;针对教师,确立覆盖“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教学模式、数字素养习得”的综合标准,将“数字”范畴贯穿评价指标全维度。二是评价方式场景化,推动从“书本考核”到“实践检验”的转变。引入真实或高度仿真的数字应用场景,将学生置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检验综合能力;同时,基于真实教学场景,对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成效进行动态精准画像,实现全过程评价。

构建“三融合”发展框架:数字技术引领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数字与教育融合。以数字技术为引领打破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进行串联,对知识架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进行系统性重塑,全面提升经贸数字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内涵。二是供给与需求融合。以深度融合为核心指引,推动校企共建共享,实现数字人才供给侧与贸易行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三是科研与教学融合。以“研以致用”为导向,既要将最新科研成果高效反哺经贸教学,也要将经贸教学实践过程中凝练的新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实施“四强化”保障机制:教育现代化引领共生生态体系构建。一是强化制度设计,将经贸数字人才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耦合互促纳入学科建设、专业改造以及课程改革总体框架;二是强化学生培养,以数字化引领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知识结构以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并营造与激发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氛围与热情;三是强化教师支持,通过技术培训、专项研修、案例学习以及模拟训练等对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进行系统性赋能,并追踪学生数字能力培育成效;四是完善制度保障与政策协同机制,努力探索学分互认、资源共享、利益协调等机制,激发各方参与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切实推动经贸数字人才供给质量与教师数字育人素养的双向跃升。

(本文系2025年宁波大学商学院高水平教研论文培育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创新培育与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耦合互促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2025-08-2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2781.html 1 3 人工智能背景下 经贸数字人才培育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耦合互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