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芯蕊
“AI音乐创作并不是‘一键生成’,投稿的这一首,是从生成的几十首作品中海选出来的……”自7月宁波日报报网发起为经典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续篇《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球征曲以来,近百首饱含深情的投稿,为圆92岁宁波籍词作家邬大为一个心愿奔“甬”而来。
其中,在本次活动特设的AI谱曲征集中,有近50首借用AI技术创作的“桃花歌”投稿,让这份情感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表达。
用心把“桃花歌”
唱得更有味道
有人尝试民乐与说唱的结合,有人为歌曲加入军旅歌曲的进行曲节奏,有人用乡村音乐风格定调,还有人融合了电子音乐元素……
不同于人们对AI“千曲一面”的刻板印象,在本次《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AI谱曲征集活动中,近50份作品用更多元化的表达证明,每个创作者都能为自己心中的“桃花歌”找到专属旋律。
“邬大为老师的歌词里,有两个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意象:一个是江南的桃花,代表着乡愁,另一个是塞北的风雪,代表着战士的奉献。思前想后,我想着用两种乐器把这份情感表达出来。”AI音乐创作者朱如明说,AI音乐创作,需要创作者把情感捋顺,选择表达方式,再精准地转述给AI工具。
“所以,我尝试前奏让江南的竹笛先‘开口’,吹得轻一点,把江南的宁静先铺开,等到了唱边疆的主歌部分,再加入钢片琴旋律。它的音色清冽又带点硬气,这样一柔一刚,就像把心里的牵挂和肩上的责任都融进旋律里。”朱如明解释道。
在创作者看来,AI技术的灵活性让音乐的个性与风格能够充分释放。也正因如此,相比更精深的乐理知识,对歌词的拆解、对情感的揣摩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控,成了创作者更关注的要素。
AI音乐创作者盖芸菲的作品,在一众投稿中显得十分特别,相比舒缓的旋律,这首歌曲节奏轻快,说唱部分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方面,我觉得说唱词能够代表我想要讲述的故事和想法,另一方面也是与老一辈人的对话。”盖芸菲说,为“桃花歌”融入说唱,不仅增加了节奏张力,还能加入新时代年轻人对家乡的情感,“希望这首歌用新说唱的方式接力邬老的情怀,让老一辈的牵挂和年轻人的担当有所呼应”。
从男女对唱,到融入说唱,各种形式的尝试,近50首AI谱曲的新“桃花歌”让《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
然而,对于音乐制作人来说,AI工具并不是一个捷径。“如果想让歌更对味儿,也要跟AI反复磨。”AI音乐创作者吴政伟告诉记者,从开始尝试创作到投稿,自己前前后后制作了几十个版本,这还不包括未合成的片段、废稿。“这首歌的创作周期长达一个月,邬大为老师写歌词不易,我们不能辜负这份期待。”
来自不同“坐标”的
情感共鸣
“乡愁、爱国,是我输入指令时候的重要关键词,一定要把这份情感写进旋律里。”来自上海的魏佳庆祖籍是宁波,他说,相比旋律,这首歌所承载的情感和故事更重要,这也是他参与此次征集活动的重要原因。
据组委会统计,在本次《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AI谱曲征集活动中,有来自上海、浙江温州、江苏泰州、广东梅州、山东枣庄等不同城市的创作者投稿,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却怀揣着对这首歌同样的敬意,不约而同地在创作说明中反复提及乡愁的重量、故乡的温暖、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我是一名退役的消防兵,第一眼看见歌词的时候,‘探家的儿郎’‘家乡巨变’‘坚守边疆’这些关键词让我共情。”魏佳庆回忆,当兵时一年仅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也能感觉到邻里街区、弄堂都在发生变化,“思乡、想家是每个战士最熟悉的滋味”。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这歌我熟得很,感情也很深。”今年60多岁的杨凌芳说自己以前连AI是什么都不清楚,这一次谱曲,便从零开始学,“虽然一开始手忙脚乱的,但能用年轻人喜欢的AI技术,给这么有感情的歌添段旋律,心情很激动”。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借助AI完成的作品,质量远超预期。有关专家多次点赞,认为这些作品充满真挚情感与巧思,在专业水准上也毫不逊色。”活动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谱曲似乎是专业音乐人的专属领域,而AI技术的加入,让更多普通人跨越了乐理知识、乐器演奏的门槛,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创作,让为‘心愿’谱曲的征集活动变得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