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送上门的不要看,想要看的得进城”这一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如何推动“文化生活圈”与其他“圈”的共建共享?如何培养更多基层文化工作的“掌门人”……
7月15日,市政协举行委员月谈会,政协委员和基层社区干部代表围绕“推进十五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主题,与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探讨对策建议,共同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记者 徐丽敏
本文图片由唐严摄
完善设施体系,“圈”出品质生活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是宁波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工程,也是“圈”出百姓美好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目前,宁波已建成‘15分钟品质生活文化圈’1584个,但按照2902个基层组织的数量来看,设施覆盖不够全面,建设水平也不够均衡。”严辉委员率先发言,提出加强谋篇布局,画好画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她建议,加强前期调研和数据分析,以人口密度、活动需求为核心指标,制定差异化覆盖标准,重点针对未覆盖的基层组织制订补点计划,并优先在需求集中区域布局。鼓励建设“多功能复合空间”,探索“微型文化驿站”“文化流动服务车”等轻量化服务模式,解决偏远地区、人口稀疏区域的覆盖难题。探索“政府+企业+社区”共建模式,通过冠名赞助、公益创投等形式,形成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均衡布局,重在推动资源共享。严辉希望,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严格落实强化城乡文化资源统筹要求,通过“中心辐射+流动服务”机制,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距。同时,在新一轮城市更新中推行“城市记忆”工程,制定老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改造专项规划,打造各类特色鲜明的新空间。开展街道层面文化需求调研,因地制宜利用社区架空层、口袋公园等空间建设微型文化场所,加强社区之间的资源统筹和横向协作联动,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焕发新彩。
如何让“文化生活圈”可“圈”更可点?宁波图书馆通过延时开放、多元服务、增设网点等服务举措,积极满足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然而,“不打烊”的背后,各场馆都面临着服务提档但保障资源降级、“建而难优”制约服务升级等问题。
“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筑牢‘持续供血’保障。”徐益波委员提出,可启动相关政策调研,重点解决财政保障机制、社会力量参与奖励规则、场馆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突破现有运营模式,通过环境改造、馆藏提升、业态融合等措施打造“服务样板”,强化服务优势。
徐益波认为,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很大程度上还是文旅部门“唱主角”,需进一步打通体制内外、部门之间资源和服务的“堵点”。“建议我市联合文旅、教育、工会、团市委等部门,建立跨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格局,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徐益波说。
“轨道交通站点作为人群集散、停驻、交往的公共场所,是城市中流动性与开放性最高的公共空间节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绝佳场所。”白峰委员说,自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以来,打造了一批如鼓楼站凭楼倚月、古城旧韵艺术墙、东门口站江厦天下艺术墙等富有宁波特色的公共艺术精品。每年也会不定期地在站点空间组织开展系列文化主题宣传和有关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然而,站点内的文化表现形式过于单一,永久性文化艺术装置不够丰富,更缺少优质文化资源的注入,导致市民对站点公共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整体感受度和认同度难以提升。”白峰认为,这与尚未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地铁文化建设制度,轨交文化的定位方向以及品牌打造模糊、人流相对聚集带来较大运营安全管理压力等问题密切相关。
白峰建议,制定宁波轨交公共文化建设纲要以及相应建设规划,明确各方责任,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确保稳定充足的经费来源。在空间打造上,结合场站所在地标性建筑、历史文脉等情况,加强永久性公共艺术装置作品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此外,积极鼓励开设“地铁书房+咖啡馆”等文化服务类经营项目,通过灵活多样的布局设计和内容建设,扭转以往因过于强调车站简洁化、标准化、功能化而导致的站内空间同质化的状况。
紧贴群众需求,“圈”出舒心体验
“‘画圈’是基础,‘圈粉’是关键。”屈晓萍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市民文化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距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仍有差距。比如,优质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层文化服务目光从“一老”延伸到“一小”身上,但对作为社会中间力量的中青年人的关注不够;文化活动宣传精准度不够,活动反馈收集渠道无法很好地掌握不同群体、区域的消费偏好等。
屈晓萍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引进高端展览、大型赛事和演唱会等活动,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生活圈”建设运营。着力培育宁波本土特色的“村超”“村晚”等产品,通过每年策划百余场演出活动,实现场地盘活、品牌打造。
如何精准供给文化产品和服务?屈晓萍提出,完善文化下乡服务机制,根据群众需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多送戏曲等百姓喜爱的节目,减少或取消群众反映不佳的活动,用好每一份文化资源。重视中青年人的继续学习及休闲需求,支持脱口秀、近景魔术等受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喜爱的小剧场演出,提升文化娱乐消费。利用本地名人文化资源,开展特色公共文化服务。
围绕畅通渠道、高效运营,屈晓萍建议,拓展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在微信、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B站等年轻人聚集平台的运营,完善“宁波城市文化菜单”平台功能,增加发布通道、购票链接、地图导航,并与各场馆同步更新活动信息。“希望让每一个宁波人拥有‘可见、可选、可享’的文化获得感。”屈晓萍说。
“不知不觉间,我在宁波的乡村大地已经探索七年。”丛志强委员不禁感慨。这位被称作“小脚裤教授”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带领团队通过艺术赋能乡村建设,让宁波许多乡村从“养在深闺无人知”到“一朝惊艳天下知”。
对于文化引领乡村振兴,丛志强委员感触颇深。“乡村是‘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的关键场域,也是实现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的重要阵地。”丛志强说,在乡村“文化生活圈”的供给上,仍存在空间不足、内容失配等问题。
丛志强建议,梳理闲置农房,开展“111N”空间优化行动,即1个村创建1个文化大院、1个文化共创中心和N个文化庭院。这契合了村民喜串门的生活习惯,并可借助家庭空间的亲和性,提升空间使用率,形成“大集中、小分散”的优化格局。
“破解内容失配难题,关键在于推动供给内容与村庄独特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丛志强认为,既要充分挖掘村庄大文化,也要发掘家庭传承、村民个人技艺、生活智慧、感人故事等“小文化”和“微故事”,建立乡村文化资源库,又要将挖掘成果创新转化为“接地气、有温度、能共鸣”的文化作品、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
“‘文化生活圈’怎么建设更好,要多听群众意见,活动开展要靠群众组织,总体效果要由群众评价。”卓科慧委员在奉化经营“三味书店”已经30多年,走过了从产品推广向文化推广的发展之路。
卓科慧同样认为,现有的“文化生活圈”存在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场馆利用率不够高、软件保障有待提升等问题。他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调研情况提出建议,搭建“自文化”平台,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益事业,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吸收更多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参与进来。推行“泛文化”场景,既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城市书房,又要不拘泥于文化场馆,本着方便群众参与的理念组织活动,形成群众自主参与的文化社群。
激活主体动能,“圈”出活力空间
“让‘文化生活圈’真正活起来、热起来、强起来,核心在人,关键在人才。”林大吉委员以“手艺人部落”为例,讲述了镇海区如何深挖民间“能人”资源宝藏。
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存在的一些困境:文化站、文化员队伍面临着“专才型”人才吸纳渠道不畅的局面;基层文化人才的系统性、常态化、精准化培训供给不足……
“要让‘文化合伙人’点燃星星之火!”林大吉建议,实施本土人才归巢计划,设立专项基金与柔性引进机制,吸引非遗传承人、文艺骨干等扎根乡土;创设文化社工专岗,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文化专长或热忱的专职人员,确保每个核心“文化生活圈”都有稳定“文化管家”;壮大文化义工蓄水池,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广泛吸纳退休教师、文艺爱好者、高校学生等社会力量,构建“专职+兼职+志愿者”人才梯队。
针对更好地激发人才“创造力”,林大吉提出,探索试行选聘周期为两年的专职文化特派员,从而更好地达成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育文化的转换;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支持人才创作、传播优质数字文化内容;搭建区(县、市)文化人才网络联盟和文化礼堂数字联盟,通过线上经验分享、线下互访学习,推动跨区域团队协作,拓宽人才视野与舞台。
“村民是村庄的主人,他们既是‘文化生活圈’的享用者,更是共创者。”聚焦赋能本地村民,改善文化供给主体结构,丛志强建议,启动“我是圈主”村民赋能行动,组织高校师生、文艺工作者、文化特派员以及文创客等多元力量,通过驻村陪伴共创、主题创作行动等方式赋能村民,将村民“所会”创造性转化为可展示、可体验、可传承的公共文化供给内容。同时,借助这一行动的多主体协同特征,推动形成我市“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文化生活圈”共建新模式。
“在‘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养老圈’‘健康圈’等各类‘服务圈’的加持下,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有了较大提升。然而,在各类‘服务圈’建设中,我们碰到了一些困惑与难题。”鄞州区潘火街道香园社区党总支书记俞敏坦言。比如,社区在职党员常态化、深度化参与机制不够健全。
在俞敏看来,在职党员群体是社区中的一座“富矿”,他们有能力、有热情、有资源,“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基层各“圈”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力量。对此,她建议,深化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先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俞敏还提出,“多圈联动”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路径。各“圈”的打造在硬件上都有各自的专业标准和空间要求,但社区空间资源有限,难以完全满足所有“圈”的配置需求。“建议从顶层设计上降低硬件建设要求,允许社区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鼓励‘一室多用’‘空间共享’,赋予社区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避免重复建设和空间浪费。”俞敏说。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滋养群众的精神家园,也是“圈”出百姓美好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政协委员们从完善文化产品供需适配机制、激活基层文化阵地源头活水、焕新升级公共文化场馆、推动“文化生活圈”服务提质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富有建设性、针对性。市政协主席陈龙表示,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共同助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全体市民享有更充分、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数说“文化圈”】
2005年,宁波率先提出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活动圈”,让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参与文化活动,“15分钟”逐渐成为衡量幸福感的标尺。
●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1584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集合了5200多个文艺社团、1.1万名文化骨干,累计建成城市书房171家,文化驿站104家、乡村博物馆101家。
●上线6000个文化项目菜单,提供超7万场次免费或优惠活动,惠及群众160多万人次。
●“天一夜读”全网传播量超千万,“唱响星期天”吸引近十万人参与。
●近4万场“文艺赋美”演出,让优质文艺资源下沉,激活全社会资源。
●选拔156名文化能人作为文化特派员,派驻镇乡(街道)指导工作。
●“文化圈”实现“三团三社”全覆盖,全市有1万多支业余文艺团队,超120万人参与。